2024年9月的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岛前的双眼结构,红圈为外眼墙,蓝圈为内眼墙 (资料图片) |
不久前,台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登陆,紧接着,台风“博罗依”“麦德姆”又接档“上线”。为何超强台风会在秋天会频繁登陆?
台风形成全靠“热”
台风又称为飓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天气系统,通常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是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低压空气涡旋。按其底层中心最大风力,中国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并按风量大小分为6个等级。
从气象学来讲,台风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主要条件:海面水温在26.5℃以上;一定的正涡度初始扰动;环境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变小;低压或云团扰动至少离赤道几个纬度。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月至9月最为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太阳长时间照射在海面,海水因此会积累大量热量。不仅海洋表层温度高,海平面下几十米的海洋暖水层的有效热含量也会变得相当高——这就是台风诞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当台风形成并搅动海面时,深层暖水层依旧会源源不断地补给“热能”,所以只会令台风不断增强,并维持长时间的高强度状态,一路登陆上岸。
台风的初始阶段通常为热带低压空气旋,最终形成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但快的也可能只要几个小时。在发展阶段,台风会不断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值,风速达到最大值,然后会随风向登陆陆地,直到受到陆地的地面摩擦和风力中心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才会迅速减弱、消亡。
“双眼皮”台风并不罕见
“桦加沙”台风来袭时,新闻报道中曾出现过一个“双眼结构”的词,“桦加沙”台风就被称为“双眼皮”台风。这其实并不算罕见。台风由外向内,会依次分为外侧下沉气流区、螺旋雨带区、眼壁云墙区和中心被眼壁云墙围成的台风眼。其中,眼壁云墙区(眼墙区)就是台风中心附近、由环绕台风眼的对流云组成,往往也是风雨最激烈的区域,通常所说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就是指这一区域。而螺旋雨带在发展过程中会进一步收缩,在原有眼壁的外侧形成新的眼壁,就可能出现“双眼皮”——即两层眼墙区的现象。
台风在海洋上的发展是动态的,眼墙也不是一成不变。当出现不利的环境,眼墙也会对应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当双眼墙状态出现时,台风带来的风雨会明显增强,如果环境仍然适合台风发展,台风甚至可能会在微微减弱后又重新增强,这样,台风登陆后会对陆地城市带来更大的破坏。
但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会有利于人类活动。因为台风会给陆地送来淡水资源,能大大缓解全球水荒。据统计,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也可带来至少30亿吨的降水。
另外,台风还能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当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台风可以相对驱散一些热量,让热带变冷一点,寒带变暖一点。
所以,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台风其实也不行。总之,看到台风来临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就可以尽量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害。这时,也不妨好好享受一段凉爽时光。 (浩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