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相公开,逝者才得安息,生者才能释怀。
文 | 李思寻
2025年10月3日,本应是陕西旬阳男子周某某人生中最喜庆的一天。那天,他穿上西装、坐上婚车,即将迎娶新娘、步入婚姻殿堂。然而,仪式尚未开始,这位年仅29岁的新郎突然离开婚礼现场,径直走向旬河大桥,纵身跃入河中。数日后,他的遗体被打捞上岸。一场原本象征幸福的婚礼,转瞬间成为悲剧。
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人
据当地官方10月9日通报,10月3日上午10时许,旬阳市城关镇一名男子从婚礼酒店门口跑出,沿路走到旬河大桥后跳河失踪。公安、消防、应急、水务等多部门随后联合开展搜救。经过数天努力,搜救人员在10月9日中午于下游河段打捞出一具男性遗体,经家属确认,正是失踪的新郎周某某。
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了当地居民,也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关注。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一个即将步入婚姻的新郎,会选择在婚礼当天结束自己的生命?
面对媒体采访,周某某的家属表示无法接受儿子的离世,并强调“他心理没有问题”。据家属介绍,周某某平时性格开朗、工作稳定,与家人关系良好,婚礼筹备过程中虽有琐碎事务,但并无明显异常。“孩子从来没有出现过抑郁或者精神问题,他是被什么刺激到了,我们现在只想知道真相。”周父在接受采访时哽咽地说。
跳河男子的家属解释,10月1日至2日,周某某在女方家里做婚礼的前期准备,但并未有亲属陪同。10月2日23时左右,周某某回到家后情绪不佳,但并未透露详情。据其了解,“周某某与女方恋爱多年,虽然已经要办婚礼了,但还未领证,两人曾因领证问题多次产生矛盾”。
据报道,家属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希望查看接亲头车的行车记录仪视频,以了解儿子出走前的真实情况。然而截至目前,该视频尚未被公开或确认存在。家属担心,如果录像未及时保存,数据可能被覆盖或删除,从而失去还原真相的重要线索。
事发水域
旬阳市政府在10月初发布的通报中表示,经初步调查,周某某“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跳入旬河。通报同时强调,事件“与彩礼无关”,并呼吁公众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但这份简短的通报并未平息公众的疑问。究竟所谓“琐事”指的是什么?是婚礼流程中的分歧、费用上的临时变动,还是亲友之间的冲突?目前官方未予明确说明。
事件发生后,网络上迅速流传出多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包括“新娘临时加价”“双方家长争吵”“新郎受辱后离场”等版本。一些短视频和音频更声称录有“婚车司机与新郎冲突”的内容。然而,当地公安部门随后发布声明,已查处三起造谣行为。警方指出,这些言论严重歪曲事实,干扰了调查进展,对部分造谣者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官方也重申,目前的调查仍在进行中,未有结论前任何“版本”都不能代表真相。
旬阳市政府官方通报
10月9日,周某某的遗体在旬河下游被发现。跳河男子的父亲表示,他并不打算尸检,遗体目前仍在殡仪馆,他正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周母因悲痛过度、情绪失控,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家属对尸检一事仍在犹豫,他们既希望弄清真相,又害怕面对进一步的悲痛。尸检报告原本是确定死因的重要依据,尤其能排除他杀、外力、药物或生理问题等可能性。但在情感冲击和文化习俗的双重压力下,是否进行尸检成为一个艰难的决定。
目前,关于事件的几个关键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1. 婚礼当日上午从酒店到大桥的路线是否有其他监控?是否有人陪同?
2. “琐事”指的具体内容是否与婚礼流程、礼金安排、亲友言语等有关?
3.新郎是否在此前几天表现出异常情绪?有无冲突或压力积累?
4.接亲车队的行车录像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否能公开还原过程?
这些关键问题,让“婚礼跳河”事件在舆论中持续发酵。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婚俗压力的极端体现,也有人呼吁应关注年轻人在婚礼筹备中承受的心理负担。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礼被视为人生大喜之事。然而,随着现代婚礼流程日趋复杂、成本水涨船高,一些原本象征祝福的仪式逐渐变味。从彩礼谈判、接亲环节,到“闹婚”“敬酒”等细节,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攀比”“羞辱”式环节,这些都可能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
有心理专家指出,婚礼当日往往是心理应激的高峰期。新郎需应对家长、宾客、流程等多重压力,若缺乏心理支持或沟通不畅,一旦出现激烈冲突,就可能触发极端行为。周某某事件值得社会反思——我们是否把婚礼变成了一场“压力测试”?
随着舆论持续关注,不少网民呼吁当地政府应尽快公布详细调查结果,包括视频资料、目击证人证言及尸检结论,以回应社会疑问。只有真相公开,逝者才得安息,生者才能释怀。截至目前,旬阳市公安局表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后续结果将依法公布。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大河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