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亲子关系的一场大考。当孩子开始紧闭心门,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对话”,是让沟通渠道重新畅通的艺术。
首先,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说教自带评判,而对话追求理解。停下手中的事,给予孩子全神贯注的倾听。关键在于,将“你”开头的指责句,换成“我”开头的感受句。例如,把“你为什么总是玩手机?”换成“我有点担心你的视力,我们聊聊好吗?”这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而非被攻击。
其次,善用“非暴力沟通”模式。 这个模式包含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例如,看到孩子成绩下滑,可以先描述观察:“我注意到你最近几次数学测验分数不太理想”,然后表达感受:“我有点为你担心”,再谈需要:“因为我觉得找到学习上的困难很重要”,最后提出请求:“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吗?”
最后,做孩子的“盟友”,而非“监工”。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主。在遇到问题时,与其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不如引导他自己思考:“你觉得有哪些可能的方法?”“这些办法各有什么利弊?”当他感受到你是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而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他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