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发言引发了更为紧张的气氛。他在发言中直指中国常驻代表耿爽的方向,提出了一个带有强烈挑衅意味的指控。他断言,俄罗斯已经完全沦为中国的“附庸国”,并且宣称:“没有中国,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将一无所有。”
泽连斯基的言辞背后,传达出了明显的潜台词:他试图将中国描绘成掌控局势的幕后推手,暗示只要中国一声令下,俄罗斯便会停火。在他看来,战争与和平的决定权似乎已经落到了中国手中。
他还毫不掩饰地指责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沉默”和“疏远”,批评中国未能积极介入调解。他甚至提出,通过美国的施压,要求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的能源产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结束这场冲突。显然,泽连斯基的言论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呼吁,更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外交行动,目的是将中国推到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场言辞激烈的攻击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战略意图。首先,泽连斯基显然希望通过将中国作为谈判筹码,争取更多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施加更大压力于俄罗斯。同时,面对欧美社会对乌克兰援助的财政压力和民意疲劳,泽连斯基也迫切需要重新激发外部支持。在联合国这一全球瞩目的平台上,他公开指责中国“坐视不理”,试图塑造自己为“和平捍卫者”的形象。
通过归咎于外部大国袖手旁观,泽连斯基成功将自己定位为在艰难困境中依然奋力争取和平的“悲情领袖”。他希望通过这种策略,传达出和平之所以难以实现,并非因为乌克兰缺乏努力,而是因为关键的力量——中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助于他获取更多西方援助,并巩固乌克兰在国际舆论中的道德高地。
泽连斯基还用语言打击俄罗斯,强调俄罗斯对中国的“完全依赖”,并反复使用“完全依赖”以及“一无所有”这种带有强烈贬低意味的词汇,刻意放大俄罗斯对中国的依附状态。由于俄罗斯极为重视主权和独立性,任何暗示其失去自主性的表述都会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泽连斯基正是利用这一点,试图通过言辞羞辱克里姆林宫,挑战俄罗斯作为大国的尊严。
他的真正目标,是在中俄之间制造裂痕。即便不能真正动摇两国的战略合作基础,泽连斯基也希望能够在俄罗斯内部引发对中俄关系的怀疑。哪怕这种怀疑只是轻微的,只要能让俄罗斯的精英或民众对与中国的关系产生疑虑,泽连斯基就会视为外交上的阶段性胜利。
除了外交上的博弈,泽连斯基此番言论也有内政上的考量。随着乌克兰战局的僵持不下,民众对战争拖延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泽连斯基需要找到一种解释来转移矛盾,减轻内外压力,尤其是面对国内日益加剧的焦虑和不满情绪。他巧妙地将战事拖延的责任从乌军的作战乏力转向外部因素,声称和平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未能发挥应有的影响力,这样的指责将问题引向一个难以直接问责的对象,也便于他转移国内批评,消解民间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的言论显然低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和中国与俄罗斯的深厚战略合作。他误判了中俄关系的复杂性,试图通过几句挑衅性的话语制造两国之间的裂痕,但这样的言辞显然无法动摇中俄的关系基础。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坚持客观中立,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与外部干预,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并非如泽连斯基所言的“附庸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深度合作。两国在多极化秩序、反对霸权干预、维护各自核心利益方面拥有广泛共识,这种合作关系远非短期内能够动摇的。因此,泽连斯基的挑衅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出其外交策略的浅薄与短视。
从长远来看,泽连斯基的言辞不仅未能推动中国改变立场,反而可能会加深中俄之间的战略协调,使得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