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建立的沙陀汉朝(五代后汉)从建立到覆灭,一共也就四年时间就灭亡了。当然,沙陀汉朝灭亡后,沙陀汉朝的宗室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继续使用“汉”这个国号,和割据中原的郭氏周朝(五代后周)和北宋对峙,直到宋太宗在位那会儿,北汉才被宋兵消灭。
后世很多书刊认为,沙陀汉朝四年就没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里面,存续年代最短的,没有之一),是因为沙陀汉朝推行暴政的缘故。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正确?
我个人觉得是不对的。
1、五代局势
其实五代十国虽然压迫很强,但因为武夫当家的缘故,所以农民起义很难发挥作用。比如在朱氏梁朝(五代后梁)爆发过一场鲜为人知的起义:母乙起义。母乙起义是以明教为掩护,发展势力,目的是推翻朱氏梁朝的残暴统治——后世很多人提到明教起义军,往往都忽略了母乙起义。不过,因为朱家是军阀起家,所以对于镇压农民起义经验很足。因此母乙起义最终被梁兵镇压下去。
其实在古代,利用秘密宗教来对付官府,是组织性和成功率最高的。但即便如此,明教起义军在梁兵面前还是失败了。所以,沙陀汉朝虽然推行暴政,但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指望沙陀汉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是很不现实的。更何况,在事实上,沙陀汉朝也并非被农民起义推翻,而是因为内战覆灭。
2、沙陀汉朝短命的原因
在五代十国时期,皇权不是神圣的。五代十国的皇帝,想要坐稳皇位,首先需要具备军事家背景,最起码需要具备节制自己旗下将领的能力。否则必然会被推翻。这一点,在沙陀汉朝之前的历史都能得到验证。刘知远本身也是军头出身的基础下,夺取的政权。
而沙陀汉朝之所以只存在四年,根本原因就是:刘知远做皇帝那会儿年纪太大,所以刘知远在位半年左右就死了。继承皇位的刘承祐,其实也面对之前垮台皇帝(比如李从厚、李从珂)同样的剧本:那就是军头能力太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节制。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刘承祐这样的庸主还可以通过朝廷、道德、礼教这些软实力和行政措施来节制武将。但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尤其是朝廷,看谁得势就拥立谁做新皇帝。当年李从珂推翻李从厚就是典型的例子:李从珂的叛军抵达京城以后,宰相带着官员表示拥立李从珂。
所以刘承祐吸收了前朝(主要是沙陀唐朝,五代后唐)李从厚这类君主的教训,决定在朝廷内进行清洗。把他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将领都消灭掉。最终,大将郭威被刘承祐逼反。郭威大军抵达京城附近,刘承祐被迫逃亡,在逃亡路上被杀。
刘承祐在位三年,被杀的时候20岁。也就是说,刘承祐17岁就做皇帝了。
作为乱世的少年君主,能统治朝廷三年时间,其实客观来说,能力已经不是很差了。如果说刘承祐坐不稳江山的根源是什么?个人觉得,就两点:第一是太年轻,第二就是军事能力太差。
但凡刘承祐人生经验丰富,则可以考虑利用武将互相猜忌来维持统治。但凡刘承祐军事能力强盛,刘承祐完全不需要靠清洗武将来维持统治。
所以,刘承祐为了垮台?沙陀汉朝为何四年就垮了?归因可以归为两点:第一是刘知远去世太早,在位太短。而第二就是刘承祐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