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句话讲的是光绪年间的两位重要官员李鸿章和翁同龢。许多读过《走向共和》的读者大概都知道,李鸿章和翁同龢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他们是政敌。
李鸿章为人处事圆滑,善于做官,深得朝廷内外的好感,几乎没有人和他发生过冲突。相反,翁同龢从来不喜欢李鸿章,常常与他对立,二人之间的矛盾也难以调和,这其中有一段与历史旧账有关的故事。
咸丰十年,两江总督曾国藩曾上奏弹劾翁同龢的哥哥、当时担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而这道奏折,正是由李鸿章亲自起草的,太后看到后立即下令要将翁同书处死。翁家是一个名门望族,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咸丰时期的大学士,也是曾国藩的老前辈。而曾国藩和李鸿章与翁家也有过不少的渊源和帮助。因此,翁家非常痛恨李鸿章,翁同龢心中的仇恨也随之积累。
翁同书其实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官员。他在道光二十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咸丰八年,他被任命为安徽巡抚,负责处理太平天国的事务。在太平天国之乱期间,安徽成为了重灾区,太平军屡次进攻,百姓深受其害。翁同书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民生的措施,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重建社会经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作为一名读书人,翁同书的性格比较温和,他始终倾向于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太平军,他一向持招抚态度,不愿使用暴力。这与湘军集团采取的严厉措施完全不同,因此,翁同书一直不被湘军的官员们所认同,他们批评他“儒而不武”。但在普通百姓眼中,翁同书却是一位仁爱宽厚的好官。
尽管翁同书在当时的朝廷中与湘军的核心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但他依然能够安稳地担任安徽巡抚,直到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
咸丰十年,皖北的团练首领苗沛霖因部下被杀,带领部队围攻寿州,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寿州事件”,翁同书因此被牵连入狱,最后被流放。
苗沛霖原本是安徽凤台人,响应朝廷的号召,成立了地方团练,协助清军镇压农民起义。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他逐渐控制了皖、豫两省的多个州县。苗沛霖逐渐膨胀的野心也暴露无遗,他开始强征强收,甚至驱逐朝廷官员,这让安徽军政大员袁甲三极为不满。
苗沛霖的野心越来越大,最终,他决定趁着朝廷内外交困,主动发起进攻,试图控制寿州,并且宣布独立。但在当地绅士的反抗下,苗沛霖的计划未能顺利实现。为了报复,苗沛霖决定强攻寿州,围困这座城市。得知消息后,翁同书赶往寿州处理此事。
然而,朝廷的决策并不一致,翁同书主张镇压苗沛霖,而袁甲三则主张招抚。由于当时曾国藩掌控了两江地区,翁同书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在得不到上级支持的情况下,翁同书决定辞去安徽巡抚职务,并上疏请求辞职。同时,袁甲三趁机向朝廷奏请,要求调任李续宜为安徽巡抚。
随着朝廷内乱不断,朝廷没有时间关注安徽的局势,便批准了袁甲三的请求,将李续宜任命为安徽巡抚。翁同书被免职后,离开了安徽,返回京城。
然而,苗沛霖并没有放弃,继续围攻寿州。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寿州最终被攻破,苗沛霖对寿州的百姓展开了血腥屠杀。虽然如此,苗沛霖却在翁同书面前表现得很有礼貌,并为此前的暴行表示歉意。翁同书一度产生了对苗沛霖的同情,甚至上奏朝廷为其辩解,认为他并非真正的反叛者。
然而,这道奏折引起了朝廷和社会的广泛反感,也成为后来李鸿章和曾国藩弹劾翁同书的原因之一。
同治元年,翁同书回到北京,但他的行李十分简陋,只有一床棉被和几包破书,显示了他为官的清廉。就在他回京的同时,曾国藩的弹劾奏折也送到了朝廷。曾国藩严厉批评翁同书的失职,认为他没有履行好职责,并要求严惩。
由于曾国藩当时的权势,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将翁同书判处死刑。但在被关押近两年后,翁同书最终被改判流放至新疆。后来,翁同书又被转到甘肃军中服役,这实际上是朝廷对他的一次宽赦。然而,由于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在甘肃病死。
翁同书临终时表示:“我不追求死后的荣誉,只希望能够洗清我身上的冤屈。”随着太平天国的镇压,寿州事件的真相逐渐显露,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翁同书并没有在这一事件中负有责任。
最终,历史还给了翁同书一个公正的评价,朝廷撤销了对他的所有处分,并追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赐谥“文勤”。尽管翁家没有在公众场合大声指责曾国藩,但他们将这笔账算在了李鸿章的头上。于是,翁同龢与李鸿章多次发生冲突,除了政见上的分歧,更多的是因为李鸿章当年参与了曾国藩的弹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