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校门往往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哈佛的红砖门庄重典雅,剑桥的拱门古朴静谧,而在中国,武汉大学的“老牌坊”也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2020年6月5日晚,这座矗立在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历经风雨八十余年的牌坊,被一辆超高货车撞损,中部混凝土崩裂、钢筋裸露,背面“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中的“理”字被完全毁去。
消息传出后,引发社会热议:这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究竟建于何时?为何不在武大校园之内?它又经历过怎样的兴衰与沧桑?
被撞损的武大老牌坊正、反面
时间回到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校长王世杰与李四光、叶雅各等人经过反复勘察,决定在东湖南岸的落驾山、狮子山一带兴建新校舍,并将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那时的珞珈山远离闹市,荒草连天,几乎无人问津。从武昌大东门出城后,要走三华里的土路才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
为了解决施工与通行问题,学校与湖北省建设厅合作,从街道口向东北修筑了一条可通汽车的马路,连接武珞路与新校区。这条路于1930年完工,王世杰亲笔命名为“大学路”。它不仅是通往珞珈山的唯一通道,更象征着武汉大学从无到有的开端。
1930年代的“大学路”
虽然名叫“大学路”,但这条路的大部分仍属市政道路,并非校园范围。为了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条路通向武汉大学”,学校决定在街道口——大学路与武珞路的交汇处,建立一座醒目的标志。1931年,一座木质牌楼拔地而起,上悬“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涂有油漆和彩绘,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但这座木牌楼结构轻巧,没有戗杆支撑。次年夏季,一场大风席卷武昌,木牌楼应声倒塌。那时的武汉大学校园尚在建设中,没人想到,这一场风,不仅吹走了一座木牌坊,也催生了后来的“钢筋时代”。
国立武汉大学木牌坊
1934年,学校决定在原址重建一座更坚固的牌楼。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教训,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新牌坊采用三开间冲天式设计,青灰色水刷石外饰,屋檐铺设绿色琉璃瓦,风格与珞珈山校园内的主体建筑一致。它既庄重典雅,又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色彩,与南京中山陵的博爱坊颇有神似。
正面仍是“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背面却刻上了“文灋(法)理工农医”六个篆体字,象征学校当时规划的六大学院。事实上,1934年的武大尚未完全建成这些学院,农学院刚设筹备处,医学院还只是设想。那六个字,既是校方的理想,也是一所年轻大学的宏愿。
国立武汉大学钢筋水泥牌坊老照片
起初,这座牌坊只是“指路用”的路标。然而随着武汉大学在珞珈山的建设日益完善,这座矗立在街道口的牌坊,逐渐成为学校的象征。那时,从武昌城区通往武大,几乎所有人都要经过它。无论是新生、学者,还是来访嘉宾,这座牌坊都是他们对珞珈山的第一印象。
八十年代以前,武汉市民常说“到武大去”,说的就是从街道口那座牌坊出发的方向。它不在校园,却成了学校的精神门楣,见证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来往、也见证了武汉的城市扩张。
1993年建造的武大新校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八一路与珞狮路相继开通,武大校园的出入口发生变化。1992年,学校决定在八一路与珞珈山路交汇处修建新校门,以迎接建校90周年。设计者特意在新校门中央花坛中,按比例复刻了街道口老牌坊,让“新门”与“老门”相呼应。花坛两侧为车行道与人行道,整体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今日武大新校门广场
然而,这座“新门”并未长久存在。2012年因地铁与隧道施工,新牌坊被拆除。此后,为迎接校庆,学校在新建的校门广场上,再度复建了放大版“老牌坊”,直接置于广场中央,成为游客与校友拍照留念的象征。可以说,牌坊已从一块“路标”,成为武汉大学文化传承的核心符号。
武大老牌坊不仅成为学校象征,也深刻影响了武汉的城市景观。那种三开间冲天式结构、绿色琉璃瓦屋顶的样式,成为武汉地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的一种流行风格。
同样建于1934年的东湖“湖光阁”(原名中正亭),其屋顶与武大牌坊风格一致。洪山脚下的施洋烈士陵园大门、东湖绿道沿线的亭台,也多采用了类似造型。可以说,这座牌坊不仅是一座校门,更是一种时代的建筑语言,成为武汉城市美学的一部分。
武汉东湖绿道湖光阁牌坊
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共十五处。除了李达故居外,其余十四处建筑皆位于校园内,唯独这座老牌坊孤悬闹市之外,成为“校外文物”的孤例。
也正因如此,它的保护情况远不如校内建筑理想。多年来,街道口车流密集,餐饮门店林立,油烟与尘土污染严重。牌坊下方的立柱多次被汽车擦碰,表面留下明显伤痕。虽然它名列“国保”,但所处环境与身份极不相称,显得格外孤单。
列为国保的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旧址
类似的处境并非孤例。广州原国立中山大学也有两座建于1930年代的老牌坊,同样位于校外。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后,石牌校区归属华南工学院使用,牌坊上的“国立中山大学”被涂改为“为人民服务”。直到2014年,广州市文物部门才出资修复,恢复原貌,并重新刻上邹鲁题写的校名与校训。
修缮后的广州原国立中山大学老牌坊
如今,修复后的中大牌坊焕然一新,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一成功案例,也为武汉大学老牌坊的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街道口的老牌坊,屹立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它经历了从郊外到闹市的变迁,从风雨摧残到文保重视,也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成长。
当年修建者或许未曾想到,这座为“方便指路”而建的牌坊,会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一代代武大学子心中的精神象征。它那青灰的立柱与绿色瓦檐,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无论城市怎样扩张,珞珈山的文脉与气节,从未断绝。
武大老牌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