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围绕稀土问题展开的这场战略博弈,正在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中方通过一系列精准而有力的举措,展现出在国际贸易争端中日益成熟的战略运筹能力,而美方则在多重困境中显露出其战略上的被动与矛盾。
从战略层面来看,中方在这一轮较量中展现出的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对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精准把控。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欧洲央行最新出的报告说了,欧元区用的稀土有7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而且啊,就算欧元区从别的国家买那些含有稀土的中间产品,那些供应商最终还是得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材料。这种层层嵌套、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依赖关系,使得中国实施的稀土管制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效应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中美双边范畴,而是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另外,中国在面对美国挑衅时,展现出了毫不含糊的坚定态度,并且明确划出了自己的底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的成熟与自信。
美方面对的困境则显得更为复杂和深刻。美财长贝森特的言论暴露出美方战略定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不愿对华脱钩",另一方面又指责中方的稀土管制是"脱钩的标志";一方面宣称拥有"更强大的反制手段",如半导体、飞机发动机等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暗中效仿中国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关键企业的控制。
美国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表现,其实暴露了他们在面对中国发展崛起时,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也搞不清自己的定位,陷入了困境。
更关键的问题是,美国想建立能替代中国稀土的供应链,这中间遇到的困难大得几乎没法克服。美国有个搞矿物开采的公司叫尼奥科,他们公司的老板马克·史密斯直接说了,在美国要开一个稀土矿,可能得花上29年,“搞不好得花一辈子才能让一个矿开始正常运作”。这个时间长度,比任何短期内的政治决策周期都要长得多,所以美国说的那个“供应链自己做主”的战略,听起来就特别不现实。
最近,美国那边的高级官员显得特别焦虑,这其实更暴露了他们在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就说贝森特吧,他居然破天荒地公开批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说什么“级别不够高、说话有点过火”,这种针对个人职位的指责,在外交场合里可真是少见得很。
还有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直接放话“受不了中国能拒绝我们”,这种带着情绪的说法,与其说是显得强势,倒不如说是透露出他们的无奈。这些言论背后,反映的是美方对失去议程主导权的深度焦虑。中方在8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警告过美方了,但美方显然没把中方的反制决心和能力当回事儿,小看了。
在找国际上其他国家支持这方面,美方也没啥成效。虽然他们大声嚷嚷着要跟G7国家还有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一起,商量个“集体回应”的办法,但欧盟那边的官员说话可谨慎多了。德国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警告不要采取"适得其反"的措施,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单独对中国实施报复性关税。
这种盟友间的立场分歧,使得美方试图构建的对华"统一战线"难以形成实质性合力。欧盟的态度基于其现实经济利益考量——任何对华稀土限制措施都可能首先伤及欧盟自身的高科技制造业。
从战略时机来看,当前正值美国进入2025年大选前的关键时期,经济稳定和股市表现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要考量。中方推出稀土管制措施之后,美国股市一下子就出现了剧烈波动,市值大概蒸发了2万亿美元,这无疑给白宫提了个醒、敲了个警钟。
这种市场马上就有反应的情况,让美国方面觉得长期跟中国对着干,自己根本承受不起那个代价。据《华尔街日报》还有彭博社说,美国财长贝森特已经开始试探着提出,想“用延长关税休战期来换取中方在稀土问题上做出延迟管制或者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