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补光灯、一个插线板、三部手机、一个小凳子……10月15日晚10点左右,金牛公园旁的人行道上,约100米的距离内有近20位网络主播正在直播,美丽的夜色成为他们直播的天然背景。
镜头里,多才多艺的主播吸引着网友点赞、互动;镜头外,这种新颖的、有规模的夜间户外直播引来路人围观,驻足拍摄。网络主播为何把直播搬到户外?成都的网络直播生态如何?如何搭建户外直播产业链?近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对话网络主播、直播公司运营负责人等业内人士,探讨成都户外“直播街”的兴起密码。
“00后主播”一天直播8小时
来成都,是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所吸引
对2001年出生的小熊(化名)而言,她的一天是从下午6点开始的,洗漱、吃饭、化妆、出门,每天晚上9点左右,她会准时出现在金牛公园的人行道,开始架设灯光、手机、麦克风等设备。“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调整好状态,伴随着欢快、活泼的开场词,一场持续8个小时的直播拉开序幕。
小熊告诉记者,她最初在互联网公司做平台审核,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直播。最开始是团播,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不匹配的低收入让小熊决定尝试自己“起号”,2025年年初,小熊成为这条街上直播中的一员。“我们几乎是风雨无阻,冬冷夏热都在户外播,一般是从晚上10点播到第二天早上6点。”小熊说,她已经播了一年多,粉丝大概有几千人,在她看来,收入、流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一月大概能收入两万元。”
小熊所在直播公司的运营负责人王腾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成都有50多个类似的户外主播。一般大家会选择在道路开阔、街景明亮的地方进行直播,“为了避免打扰到行人,主播开播时间会比较晚,一般会选在晚上10点以后,而直播的内容大多以唱歌等才艺展示为主。”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除了金牛公园,升仙湖、天府大道、驿马桥公园路边也出现了类似的“直播街”。一直播公司总监高瑞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来到成都做户外直播,是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所吸引,“成都的直播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这里的包容性很强,年轻人很多,在这里我觉得会有更多机会。”
当室内流量开始饱和
户外直播成为新赛道
互联网时代,“网络主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职业选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的职业主播数量已超1500万,日直播场次已经超过350万次。
王腾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人迈入直播行业,室内直播的流量已趋于饱和。“室内直播在视觉上很单一,变化最多加一盏灯,换一种背景,当大量同质化直播间开始出现,观众的审美就逐渐产生疲劳。”2023年,他们决定打破空间上的束缚,把直播间搬到户外。
让王腾和同事没想到的是,户外直播刚开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好的一场直播实时在线人数超过了2万,日常平均的场观量也能保持在5000到1万左右,“比起室内直播的几百人,观众数量成倍增长。”
高瑞则告诉记者,户外直播最大的优势是动态,“路边直播有车流,景区附近直播有人流,这些实时变化的画面,都可以成为看点的一部分。”此外,户外不可控的天气因素,如下雨、下雪等,也会为直播增加氛围感,“设想一下,主播穿上雨衣在雨中唱歌,整个画面会很唯美,观看人数自然会上升。”
高瑞表示,户外“直播街”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新鲜感会带来更多观众。高瑞透露,其所在公司的户外主播数量已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人,“目前来看,拥有一定户外主播规模的‘直播街’确实是一条利于行业发展的新赛道。”
新业态兴起需要规范和引导
产业链搭建或扩大经济效应
实际上,这样的“直播街”不仅在成都兴起,据媒体报道,郑州、北京、重庆、西安等地也有类似的业态。
“把原本室内的直播搬到户外来,作为业内人士,我持支持态度,直播业态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这一点适用于室内直播,也同样适用于户外直播。”面对“直播街”的兴起,微短剧校地企基地合作联盟、四川体育休闲运动协会秘书长张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直播本身可以拉动消费,如果属地政府能对直播内容、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有意识地对户外直播场景进行打造,搭建起户外直播的产业链,会进一步扩大直播经济的覆盖范围。
“行业引导做得好,市场培育得到位,户外直播很可能成为一种更大的趋势,其低成本、易聚集的特点,会更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张正举例说,“比如荣昌的夏布小镇,露天直播场地吸引很多人打卡,人流量的增加也拉动了周围商铺的销售额增长。”张正期待,成都的“直播街”在不扰民、不影响城市日常运转的基础上,能孵化出更多有内容、有知识、传播正能量的直播间。
高瑞也谈道,户外直播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从业者,自己也在摸索一条规范化、系统化、可复制化的模式,“室内很多主播对内容产出不是特别注重,但直播行业更新迭代很快,对于户外直播来说,想要做得长久,内容输出最终会成为主要的竞争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陈恬 张伟进 摄影/视频 胡瑰玮 陈恬 张伟进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