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交易员或许对史丹·温斯坦(Stan Weinstein)并不熟悉,但他在技术分析领域堪称传奇。他的交易理念以趋势跟踪和阶段分析为核心,强调纪律与系统性的结合,对市场的研判简洁而高效。正因如此,他的策略一直被华尔街的专业交易员所推崇,并广泛学习和借鉴。
史丹是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非常有影响力的交易员和投资顾问,他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 《牛市与熊市的获利秘诀》(Secrets for Profiting in Bull and Bear Markets)。这本书在1988年出版后,几乎成为技术型交易员的必读经典。
到上周末之前,我竟然从未翻过一页。过去三十多年里,我读过大量投资书籍,能漏掉一本流传这么久的书,对我来说也挺意外。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居然一直有人推崇。等我真正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多少明白了一点原因。
史丹的书名并不吸引眼球——叫做《牛市与熊市中的获利秘诀》。书里的“秘诀”其实就是识别价格运动的四个阶段。所以,当你听到交易员谈论“阶段分析法”时,他大概率是读过史丹的书。
第一阶段叫做“筑底”;第二阶段就是价格起飞的时候。所以,那些谈论“交易底部形态”或是“寻找第二阶段”的交易员,同样是受了史丹的书影响。
时至今日,虽然这本书还在广为流传,但史丹本人似乎已经消失了。他以前运营过一份叫《专业价格分析者》(The Professional Tape Reader)的服务,后来又搞过《全球趋势警报》(Global Trend Alert)。
不过,过去十年里他似乎再没活跃过。网上有很多关于他体系的内容,甚至还有粉丝网站,但在Google上几乎找不到他本人的踪迹。他甚至没有维基百科的条目。我倒是设法找到了比书封面上更近一些的照片。
这本书并不算短(350页)但读起来很轻快,而且配了大量图表。所以我打算分四篇文章来梳理。
史丹几乎是一位100%技术派交易员——对他而言,一切都包含在价格(和成交量)里。他的《专业价格分析者》服务的座右铭是:“行情带告诉你一切。”(对年轻读者来说,在电脑出现之前,股票价格是不断打印在纸带上的,这种纸带叫做行情带ticker。)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思想完全倾向于“纪律、一致性和勤奋努力”的一端。这绝不是一本“快速致富”的书。
下面是他交易哲学的简要总结:
1. 永远不要在没看图表的情况下买卖。
2. 永远不要因为利好消息就买入,尤其是在价格已经上涨之后。
3. 永远不要因为价格暴跌后看似便宜就买入。(不要去接飞刀)
4. 永远不要买入处于下跌趋势的股票。
5. 永远不要持有下跌趋势中的股票,不管市盈率多低。(要果断止损)
6. 保持一致性——如果你在类似情境下的买卖行为不一致,那说明你的纪律出了问题。
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介绍图表形态,以及技术分析的语言。
我们在技术分析的入门系列里已经涵盖了不少相关内容,所以今天我会把重点放在那些之前没涉及的部分。同时,我会加上一些比较实用的图解,总结史丹在书中讲到的要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入门示例:
你需要确保自己理解以下这些概念:
1. 支撑与阻力(史丹也称为“供给”)
2. 交易区间
3. 成交量(交易的股票数量)
4. 移动平均线
谈到均线,史丹偏好10周均线用来做短线交易,30周均线用来做“投资”。请注意,史丹的均线只基于周五收盘价计算,而不是所有交易日。因此,他的10周均线 ≠ 传统的50日均线,30周均线 ≠ 150日均线。低于30周均线的股票绝不要买入,特别是当均线在向下时。高于30周均线的股票绝不要做空。买入那些突破阻力位、站上正在上升的30周均线的股票(最好伴随放量)。
5. 突破与跌破
6. 回调
7. 趋势线
8. 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
9. 交易者(希望捕捉2到4个月内走势的人)与投资者(持仓时间长达一年左右)
10. 短线(一至六周)、中线(二至四个月)和长线(四至十二个月)
11. 相对强度
RS指个股相对于大盘(指数)的价格表现。这里不是RSI震荡指标。
12. 卖空
图表类型
在接下来的部分,史丹谈到了图表类型,并描述了一些关键特征。
他喜欢简单的柱状图,这种图表展示了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同时也包含成交量。今天大多数图表还会显示开盘价(因此才有K线数据OHLCV的标记方式),但史丹并不怎么在意开盘价。
他也喜欢点数图,这在前十几年的交易市场很流行,但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 点数图只记录价格变动,忽略时间和成交量。
⊙ 因为这个特点,它们非常简洁,可以轻松记录数年的数据。
⊙ 点数图尤其适合识别支撑和阻力,但绝不能单独使用。
史丹经常提到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图表。
曼斯菲尔德是他最喜欢的图表服务——在史丹写书的年代,大多数人都是订阅图表,而不是自己绘制。那时的计算机制图功能还非常简陋。
这种图表使用加权移动平均线(很可能是指数移动平均线),近期周数的权重更高。这种均线比标准均线更敏感,方向变化也更快。缺点是它会产生更多虚假波动,即短期的无效波动。
曼斯菲尔德图还包括一条相对强度线,这可能是史丹喜欢它的主要原因。
⊙ 不要买入相对强度为负的股票。
⊙ 不要做空相对强度为正的股票。
史丹也很关注年度区间(我也一样)。
当一只股票创出年度新高时,通常在上方不会有等待解套的卖盘。相反,创下年度新低则非常危险,因为下方没有任何支撑。
四个阶段
现在我们来到史丹的核心思想——阶段图表(Stage Chart)。
每只股票都处于一个大周期的四个阶段之一:
1. 筑底阶段(Stage 1)
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 上升阶段(Stage 2)
◴ 从股价在“放量突破30周均线”开始。
◴ 此时基本面可能并不乐观。
◴ 30周均线应开始陡峭上升。
◴ 数月后,均线上升的斜率会放缓,价格逐渐靠近均线。
◴ 不要去追已经错过的股票——要么在第2阶段早期买入,要么等待下一只。
3. 顶部阶段(Stage 3)
⦶ 价格横盘震荡。
⦶ 这一阶段相当于第一阶段的镜像。
⦶ 改善的基本面或市场故事会吸引买家,从而让其他人有机会离场。
⦶ 交易者应当在此阶段离场。
⦶ 投资者应减半仓位,并把止损设在支撑位下方。
4. 下跌阶段(Stage 4)
◷ 在这一阶段,价格跌破支撑位。
◷ 无论基本面如何说,都要立刻出局。
在史丹的图表里缺少了一条重要的成交量线:
⊖ 在第1阶段早期,成交量应当萎缩。
⊖ 在第1阶段后期,成交量会再次放大,但价格不变——这是被套交易者的“投降盘”。
⊖ 在第3阶段顶部,成交量通常很大。
⊖ 第4阶段不需要靠巨量确认。
什么时候买入?
有三种好时机:
1. 当股票从第1阶段进入第2阶段时。
2. 更稳妥的方式是等待初始买盘狂潮结束,在第一次回调时买入。
这样可以确认成交量在突破时放大、回调时收缩。但这样会错过一些大牛股——它们可能根本不回调。你也可以在初始突破时买入小仓位,然后在回调时加仓。交易者则可能会:突破买入 → 回调卖出 → 再次买入。
3. 在第2阶段出现横盘整理后,突破阻力位时买入——这叫做延续买点。
史丹还建议使用买入止损单。这与止损相反:你希望股价上涨到某一水平以上才买入。最好设置为“有效直至取消”,避免每天重复输入。
我的系统越机械化、越少依赖判断与情绪,就越容易盈利。
买入形态
史丹相信一些历史买入规律:
1. 总统周期
选举年股市上涨;接下来两年下跌,并在第二年中期见底;第三年再度上涨。
2. 月度规律
12月最佳,11月和1月也不错。美国市场里,7月和8月也不错。5月、6月较差,2月和9月也不好。
3. 每日规律
周五最佳,周一最差。
买什么?
首先,不要买入从底部突破,但股价仍在下降的30周均线下方的股票。
选股要经过三步:
1. 市场趋势如何?(等待出现积极趋势)
2. 哪些是最强的板块?
3. 在最强的板块里,哪些是最强的股票?
本书后面会详细说明如何执行这三步。
在他的《专业价格分析者》服务中,史丹使用50个指标来综合出他称为“市场证据权重”。此处唯一提到的指标是:纽交所中处于第1和第2阶段的股票比例。
在选择板块时,忽略基本面。相反,要把阶段图规则应用到板块指数图上。理想情况下,我们寻找的是从第1阶段突破进入第2阶段的板块。即使一个板块已经处于第2阶段较后期,该板块里仍然会有个股刚刚从第1阶段进入第 阶段。
总结
今天先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完了全书的四分之一。
到目前为止,我很喜欢史丹的体系,它容易理解,且有清晰的执行规则。当然,在实际应用到各国市场时,数据和板块分析上可能会有一些障碍。但目前来看,一切顺利。
后面我会继续带来更多内容——包括买入的细化方法、何时卖出、以及如何做空。
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