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零利率:迷雾中的经济刺激与潜在风险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行业承受着刺激消费与投资、缓解放贷压力的双重挑战。为应对这一局面,自2024年起,国有大行已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利率,最近一次调整发生在10月,宣告大型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正式告别“2时代”。
对此,部分学者欢呼雀跃,鼓吹应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直至零利率。他们援引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通货紧缩时期实施零利率政策的先例,认为此举能够有效刺激经济。然而,历史经验表明,零利率政策并非万能灵药,尤其是在日本,长期零利率并未能有效提振国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那么,如果中国银行存款利率降至零,将会发生什么?
首先,国民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对许多家庭而言,银行存款利息是重要的收入来源,零利率将直接减少这部分收入,削弱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零利率可能传递出经济形势严峻的信号,加剧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导致消费意愿更加低迷,反而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潜在风险。
其次,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长期调整压力。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存款利率高于中国,零利率可能促使大量游资抛售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寻求更高收益,从而导致人民币贬值。试想,一个长期贬值的货币如何实现国际化?因此,过低的存款利率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再次,零利率并不能有效驱使储户将资金投入消费和投资。即使存款利率为零,出于应对失业、疾病、养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大多数储户仍会选择将钱存在银行,以保障资金安全。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才能真正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最后,零利率固然可能促使一部分资金流入理财产品、基金、股票、房产等资本市场,寻求更高收益。然而,在经济下行、投资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这些投资很可能面临亏损。最终,人们会认识到,零利率存款至少能保住本金,远胜于本金大幅亏损。
综上所述,存款零利率并非简单的经济刺激手段,而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行零利率政策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