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东盟峰会期间,东盟10国邀请了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等6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会议时隔5年后再次举行。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的考量和背景。
首先,为什么要时隔这么长时间才重启RCEP领导人会议呢?从会议的安排细节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会议的召开时间选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行程离开后,明显是在将美国排除在外。很多分析人士认为,RCEP会议的重启,实际上是为了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特别是对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冲击。
特朗普此次参与东盟峰会时,似乎刻意将这次外交活动作为自己重返白宫后“亚太首秀”的一部分,力图展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外交成就。他不遗余力地对东盟国家施加压力,甚至将参加东盟峰会与签署贸易协议挂钩,试图逼迫东盟国家在贸易上作出妥协。然而,这些国家在签署协议时心中有数,虽然承诺将取消对美国的关税壁垒并开放市场,但由于美国并未降低对这些国家的高额关税,协议的落实情况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友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将美国推向了保守主义的方向,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因此,特朗普选择不参加包括RCEP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区域合作会议,包括即将举行的APEC峰会。然而,美国的盟友并未随之退出合作,反而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家的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次RCEP领导人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2019年因为谈判破裂没有加入RCEP协议,但这次它选择回到讨论桌前。众所周知,印度正面临美国的强大压力,这也使得它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选择加入RCEP的讨论。实际上,在2020年,其他15个RCEP成员国早就准备签署协议,这背后也与特朗普的对外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
RCE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GDP和贸易总额,它将在促进全球化、对冲不确定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为区域及全球经济的增长注入动力。
RCEP的重启不仅仅是经济合作的问题,它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样深远。面对美国的关税打压,RCEP的存在为东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后盾,使得东盟在应对美国的地缘政治和贸易压力时,能够保持更大的战略自主权和话语权。此外,RCEP也是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首次共同参与的自贸协定,这为未来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奠定了基础。
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意义远超经济合作本身。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三国间的供应链关系,推动互利共赢的发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一直在推动日韩成为其亚太战略中的“桥头堡”,并试图通过军事部署等方式将日韩推到前线与中国对抗。在这种背景下,中日韩自贸区的出现,将为三国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从而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这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虽然特朗普可能对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不屑一顾,但RCEP的出现,恰恰代表了地区国家的集体意愿,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有力反抗。这一反应也表明,美国的做法正在与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背道而驰,正在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