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不跳广场舞,不晒太阳下棋,而是自称“文学的一线劳动工作者”,每年还能写出两三本书。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聊聊的名家——文坛公认的“高龄少年”、作家王蒙。他用一个世纪的燃烧,告诉我们:青春,从来与年龄无关。
19岁,他写下《青春万岁》,那句“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至今回荡在我们耳边。29岁,他遭遇时代风浪,却带着妻儿,远赴新疆,一去就是16年。别人眼中的苦难,他却当成宝藏。他学会了一门语言,写出了《这边风景》,这部尘封近40年的作品,最终在他81岁那年,斩获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他把生活的绊脚石,都砌成了自己成功的台阶!
他似乎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到底从何而来?第一,是“极致的高效”。王蒙有个外号,叫“什么事儿都没耽误”。虽然有挫折,但他样样都没落下。他的秘诀是什么?“我无论干什么事,效率都比较高。”出门办一件事,他能顺路把五六件事全办完。别人约稿给一星期,他可能当晚就写完,为了显得“慎重”,还得特意压几天再交。这种把时间用到极致的本事,是不是让正在拖延的我们,感到汗颜?
第二,是“贪婪的好奇”。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对世界充满问号。在德国,他当晚就报了个德语班;在日本,他用日语交流;他关心人工智能,读年轻人的新书。他说:“我对自个儿不熟悉的东西有兴趣。”所以,他能和年轻作家毫无代沟地聊天,因为他从不排斥,永远在理解与欣赏。
人的生活往往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童年的家庭不睦,青年的巨大挫折。但他选择的是“阳光心态”。他说:“如果你老觉得周围人在爱你,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是与命运“打了个平手”。不必为不幸而埋怨,也无需为成就而骄傲。
诗人塞缪尔·厄尔曼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这几句特别适合描述王蒙。对于耄耋和青春的关系,王蒙打过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耄耋之年,无非是青春垒得太多了,青春很厚就是耄耋之年。“什么是青春呢?把耄耋之年切成薄片让它透明一点,又恢复了青春。”
主持人窦文涛曾在对话节目中提到,在王蒙身上,没有老年人常见的自卑心理。王蒙的回应显出他的豁达和智慧:“人老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起码说明我运气还不错,精神也还挺好,否则轮不到你老,这事就没了。”
王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以何种效率与热情去拥抱它。只要你的心还在燃烧,只要你还对世界保持贪婪的好奇,你就永远年轻。
文本&出镜:张杰
拍摄&剪辑:吴德玉
实习生 朱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