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上市,旅游预订平台要讲新故事。
▲
首图 | AI
领域| 在线旅游
01
Klook,要去美国纽交所上市了。
日前,香港知名旅游与休闲预订平台Klook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披露招股书,股票代码KLK,拟在美国纽交所IPO上市,主承销商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
随着近些年年轻人对自由行与深度体验的偏爱上升,Klook依托碎片化景点门票、在地活动与即时预订等服务,迅速在东亚与东南亚年轻旅客中积累了一定声量,成为自由行用户常用的目的地玩乐入口之一。
Klook主打轻运营、强供应链整合,但面对的长期竞争对手却极为强大,在它的身边,站着的是Booking.com、Expedia与携程等知名在线旅游龙头企业。
再从Klook的经营状况来看,其招股书账本显示,近四年,总计亏了超过5亿美元。
若把这组数字拆开。
2025年前三季度,Klook前9个月营收4亿美元 净亏1.41亿美元,再往前看去年全年,这家公司亏损9927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Klook对外发布融资新闻时,明确对媒体称“成立第九年终于实现整体盈利”,而招股书却显示2023年Klook亏损1.42亿美元,相比2022年亏损1.23亿美元,还同比扩大了15%。
如果换一种说法,近4年,每过1天,Klook大概账面上要蒸发掉将近350万人民币。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特地翻了翻它招股书里的资产负债表,又看到两个数字。
截至2025年9月底,Klook账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大约是1.47亿美元,而它的总负债是2.55亿美元,按字面比值,每1块钱负债,Klook手上只有57分钱现金。
Klook在风险因素概述中亦指出,鉴于其“过往净亏损记录”,该公司“近期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当然,这不妨碍他们规模还在涨。
Klook确实在跑量,平台SKU数量已经接近31万个,覆盖了4200个目的地。
过去一年,营收也确实涨了,从2023年的3.35亿美元涨到了2024年的4.17亿美元,增长24%。
只是业务在起飞,利润没跟上,更现实的一点是口碑也在拉扯。
近些年,在国内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上,关于Klook的讨论并不少。
当平台越做越大,服务的短板也被放大了,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它准备上市的前夜。
02
一个平台,连亏四年,负债大过现金流,负面新闻如云,还能站在纽交所讲故事,这听上去像一场豪赌。
但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这事也没那么简单。
Klook当然缺钱,他们缺的是能拉开下一轮战线,熬过新一波补贴的救命钱,上市自然是最好的融资渠道。
而过去两年,他们的融资规模已经开始下降,旅界此前曾经报道,其E+轮融资以一些东南亚区域性资本为主,。
有意思的是,在这轮融资新闻中,客路旅行还把部分来自于汇丰银行等授信的钱算进“融资”里,但具体所占融资比例未对外公布。
由此,这像一家公司在长跑中看见了补给站,哪怕身体还在出血,哪怕背上还驮着旧伤,它知道,现在不冲,是等着别人来收尸。
而如今,旅游行业正在整体回暖,入境、出境全都在往上爬。
携程、飞猪、同程重启国际版图,美团巩固下沉本地生活,抖音、小红书做“种草即预订”的闭环,Klook必须把自己的位置坐实,哪怕靠的是先敲钟、再讲故事。
但Klook的故事,其实已经讲了一段时间了。
这家公司起于2014年,一直主打目的地玩乐,也就是你到了某个城市之后,要不要去动物园?要不要泡个温泉?要不要买张快速通道票进博物馆?
墨西哥查普特佩克动物园/旅界实拍
这些零碎而真实的需求,在过去几年被他们一口口啃下来,做成了SKU,也做成了GMV。
平台在变大,用户在变多,但问题也一并存在。
尤其是体验类产品,毛利率不高、客单价不高,售后还容易出状况,靠补贴做规模,靠平台费换毛利,这是途牛们当年走过的老路,但这条路在旅游行业,走得更辛苦。
Klook的账本也已经反映了这些压力,他们的亏损并不是靠挥霍产生的,更像是靠硬撑着增长打出来的。
旅界观察发现,Klook2025年前三季度的亏损之所以特别大,有1.26亿美元其实是来自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
听上去很拗口,但通俗点说就是因为他们估值变高了,账面上的优先股要按“更贵的价格”记账,导致多了一笔纸面亏损。
这笔钱没真的花出去,但在净利润这一行上,还是会变红。
Klook自己当然知道怎么写招股书,他们把这笔亏损解释得很清楚,还顺手提醒投资人,这部分上市后就没了,因为优先股一旦转换为普通股,这种估值波动造成的损失就不再出现。
很多公司在IPO前也经历过类似的事,只不过Klook的数字比较显眼,显眼到足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而他们的底气,就藏在这种结构里,接下来,就看市场信不信了。
03
看Klook准备上市的这几个月,我也在反复琢磨碎片化旅游产品这个赛道,到底有没有未来。
全球旅游行业的确热了回来,机场人潮汹涌,出境游升温,博物馆和景点的队伍重新排成了长蛇。
但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平台都过得轻松。
与Klook商业模式类似的Tripadvisor最近新闻就透露出些许焦虑。
股价波动,营收没跑出太多增速,甚至宣布要重组团队、裁掉20%的员工,平台不缺知名度,也不缺历史积淀,问题却出在了增长和效率上。
这些信号,是Klook不能忽略的。
目的地玩乐听起来是块轻资产的好生意,实际上很重。
供应端碎、需求不稳、标准不一、服务链条长,你在东京订了个包车一日游,看起来只是一单转化,背后可能牵涉五六个环节,任何一处出错,评分就下来了,退单就跟着来了。
同时,平台做得越大,越容易暴露服务不一致的短板。
Tripadvisor这些年就在反复尝试做评论、做预订、做攻略、做渠道,但始终很难找到一条足够清晰、足够有利润的主航道。
Klook选择专注体验,把SKU做厚,把海外供应链铺广,这种打法曾让它脱颖而出,但平台结构单一,也意味着对流量和费用更敏感,对增长放缓更敏感,对用户忠诚度更敏感。
上市的确能缓一口气,能有新的资金、能有更高的曝光、能有更大的声势,但上市从来不是护身符,它更像是一道聚光灯。
过去可以放在招股书注脚里的财务波动,将来会被每一季财报放大,过去的补贴拉新,如果换不来留存,只会变成沉没成本。
Tripadvisor走过的弯路,Klook很可能也要面对。
平台模式好复制,护城河不好挖,很多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体验蛋糕,无论是本地生活平台,还是内容种草App,用户在哪里预订、在哪里支付、在哪里退单,战场就在哪里。
未来一年,Klook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增长能不能继续跑?
用户会不会复购?
毛利是否能抬头?
服务质量怎么兜底?
现金流何时变正?
这些问题在Tripadvisor身上都曾出现过,在Klook身上不会自动消失。
Klook现在站在舞台边上,灯光即将打下,台下是投资人、媒体、用户,也是同行。
它的故事已经讲了一半,接下来的每一页都要靠自己写下去,硬仗也刚刚开始。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Klook赴美上市?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