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今天,燃油车似乎正以一种“逆流而上”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
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销量连续数月实现正增长。这不禁引人深思,这场看似“不合时宜”的回暖,究竟是市场规律的自我修正,还是技术路线竞争中的短暂插曲?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问题!
逆势回暖
10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国内燃油车销量达100万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10.9%,连续第四个月保持正增长。若将时间线拉长至前三季度,燃油车累计销量814.1万辆,同比增长1.7%,与去年同期的两位数跌幅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在1704.4万辆的乘用车大盘中,燃油车47.76%的占比看似依旧稳固,实则却暗藏玄机。汽车之家数据显示,9月72款万辆级车型中,燃油车仅占33款,且集中在15万元以下经济型市场。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燃油车对市场增长的拖累正在减弱,其韧性远超预期。
回暖动因
看起来,燃油车今年出现了一个积极变化,然而,逆势回暖的暖流从何而来呢?个人看来,这主要是与三个方面有重要的关联。
燃油车市场的复苏,首先源于一场“没有退路”的价格战。目前,主流燃油车型的折扣率普遍维持在30%左右,部分豪华品牌甚至突破40%。以日产轩逸为例,其入门款车型在华北地区经销商报价低至6.9万元,较指导价降幅近四成。B级车市场的标杆丰田凯美瑞,在价格下探至12万元区间后,销量同比激增23%,创下近半年新高。而奔驰E级、宝马5系等传统豪华车型,也纷纷进入3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让燃油车的增长染上了浓重的悲情色彩,虽燃油车短期内提振了销量,但也反映出了其在技术路线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其次是短板的补足,长期以来,燃油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滞后被视为其与新能源汽车竞争中的致命短板。然而,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合资品牌率先调整战略,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加速本土化研发,补齐智能座舱、车联网等系统功能。例如大众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升级车机系统,丰田在新款车型中植入语音交互功能等。但这种后天改造,也是暴露出了燃油车阵营的创新惰性。在新能源汽车崛起前,占据市场主导的燃油车企年均智能化研发投入不足营收的1%,直到竞争倒逼才被动补课。说句不好听的,燃油车现在的改进不是觉醒,而是迟到的自救。
此外,今年国家推出的以旧换新及购车补贴政策,亦为燃油车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相比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在政策中受益更为明显,消费者既能享受国家补贴,又能获得厂商的大幅让利,形成“双重优惠”效应。这一政策精准触达了家庭换购需求,推动燃油车在存量市场中挖掘新增量。但政策红利具有时效性,一旦补贴退坡,依赖政策的燃油车销量能否持续存疑。
油电共存?
时下,燃油车的回暖,让传统车企重新看到希望。以本田为例,其9月在华产量同比大涨25.7%,主力车型CR-V销量突破1.4万辆,成为全球业绩的重要支撑。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安、奇瑞的燃油车销量均保持在百万辆级别,构成企业营收的“压舱石”。
从宏观视角看,燃油车的回归并非短暂反弹,而是汽车产业长周期演进中的必然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市场将呈现“油电共存”的格局:电动车代表技术前沿与环保理念,燃油车则满足对稳定性、经济性与基础设施适配性的需求。
不过说到底,所谓油电共存,本质是市场转型期的过渡状态。新能源汽车在智能架构、空间利用、使用成本上的优势已成定局,而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至特定场景,比如说长途运输、寒冷地区、下沉市场等。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燃油车的逆势增长,更像是传统动力时代的回光返照。价格战透支利润,架构缺陷限制升级,政策依赖暗藏风险,三重隐患注定这场回暖难以持续。真正的市场多元化,不应是落后技术靠补贴续命,而是不同动力形式在各自优势领域的理性竞争。当政策红利退去,当以价换量难以为继,燃油车若不能突破技术瓶颈,今日的销量反弹终将沦为明日的退场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