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1947年春,寒意未散,一支陌生队伍悄然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他们从广东出发,途经数千里北上,语言不通,战法迥异,士气却不曾动摇。
这是两广纵队,华野体系中最早出现的“客军”之一。不止他们,还有另两支部队也非山东出身,却在这一年被命运推上华野战场。他们不属于这里,却一次次在最危险的阵地出现。
两广纵队
曾生抵达山东时,身边只有两千多人,穿着单薄,习惯南方水土,眼前却是胶东大地的厚雪与寒风。这些人来自东江纵队,带着广东的口音,扛着小米步枪,从南走到北。
这支队伍的起点是1938年广东,最初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奉命从香港回乡,在惠阳一带招募进步青年、渔民、工人组成武装。后与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合并,发展为东江纵队。抗战胜利时,东纵已有万人规模,装备虽差,斗志不减。
1946年,中央军委下令北撤。曾生率主力离开南粤,沿粤汉线辗转至山东。多数队员是第一次踏出岭南,沿路风土不识,语言不通。
北方根据地兵员紧张,他们必须整编补充。一部分广西籍战俘被编入,成了这支部队的新血。多数人来自当年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军,经过短期政治教育,分批加入两广纵队。
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正式成立。总兵力不到五千,番号虽响,战力不足。粟裕没客气,直接把这支部队投进豫东战场。
他们参战不久,就赶上淮海战役。徐南阻击战打得最凶,广纵被派去守卢村寨,任务是阻敌一个整团,拖住推进速度。
敌人炮火猛烈,工事被炸塌三遍,队伍减员近半,连文工团也拿枪上了阵地。战斗打到第四天,仍未退却。战后,华野司令部专门写入战报,点名表扬。
此后,两广纵队转隶四野,跟随大军南下。1949年,踏入广西地界,曾生带队回到故乡。三年北战,原队伍折损大半,但番号未变,旗帜仍在。
王张十一纵
1947年,刘邓大军突入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调整。为了制造主力北返假象,第十一纵队临时编成,王秉璋任司令,张霖之任政委。兵员多来自地方武装,编成仓促,训练不全,任务却极重。
十一纵不往南,反向北行,目标是吸引敌军。战略欺骗,全靠这支新编纵队扛。为了配合行动,华野西兵团接受指挥任务,十一纵因此进入华野作战体系。
刚入华野就碰上硬仗。豫东战役,十一纵被派去阻击黄百韬。敌军两个旅进攻正面,十一纵工事浅,火力不足,强行扛住三昼夜,阵地被炮火掀翻、战壕塌方、支撑点失守又抢回来。
接下来是济南战役。任务是从北线攻击,围住机场外围工事,打到第三天,副团长直接上阵,炸药包扔进敌碉堡,整条战线推进两公里。
战斗间歇,十一纵临时补充,战损恢复后直接投入碾庄战役。敌军调集重兵固守机场外围,十一纵顶着正面攻坚压力,从敌阵地一路打到后沟阵线。阵地反复争夺,弹药不够,夜战打光子弹只剩刺刀。
战斗结束后,华野高层专门发电嘉奖十一纵。这支地方武装出身的部队,在半年之内完成脱胎换骨,具备了主攻能力。
双堆集战役期间,十一纵归建中原野战军,与四纵、九纵并列组成东集团,任务是主攻黄维兵团。原本负责佯动的部队,此时已变主力。
几个月的锤炼,全靠实战。从指挥系统、火力配合、夜战手段,到后勤输送,全是打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十一纵没背景、没资源,靠一次次硬仗冲出名号,打出了位置。
他们最早不是华野人,但那段时间,却成了华野里最会打的那一批兵。
皮旅
皮定均带队突围时,是1946年6月,出发点在豫西,目标是敌后。中原军区主力正在突围南撤,皮旅则留作佯动,吸引主力敌军向西北方向误判。出发七千人,部队士气高,但知道是生死一线。
敌军围追堵截数十万,步兵、机械化部队、航空支援一齐压来。皮旅一开始朝南,随后转向东,穿越长江支流,横切苏皖边境。途中数次遭敌阻击,每次交火必是突围强打,边走边打,打完继续撤。
有一次,在泗洪以南,敌军一个旅压了上来,皮旅正面牵制,右翼突击,中路穿插,打掉一个团,撕开口子继续前进。队伍里,通讯员变成了排长,炊事兵也背枪跟上了火线。
7月下旬,皮旅抵达盱眙,穿过数道封锁线,抵达安全区域。实际伤亡超过2000,但活下来的部队仍保持战斗力。
问题随即出现。老中原军区已经分散,359旅去了陕甘宁,机关到了延安,鄂豫陕和鄂西北各自成立新军区。皮旅留在了苏皖之间。原建制无处可归,皮旅成了“孤旅”。
这时,苏中战况告急,华中野战军人手吃紧,急需战斗力强的部队支援。皮旅刚突围出来,经验丰富,弹药未空,自然成了抢手资源。军委批准后,皮旅被编入华中野战军,改称第十纵队第十三旅。
这一编制生效不久,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华东野战军成立。皮旅再改编,编号撤销,升格为独立师,归入华野序列。
皮旅第一次大仗是在两淮战役。苏北战场敌情复杂,皮旅负责主攻一侧。敌人防守顽强,阵地交替数次。皮旅步兵连冲上去,敌人火力压制,炮火持续一天,阵地反复拉锯,最后是贴身肉搏打下来的。
指挥员逐级减员,副连长直接拿起指挥旗带冲。伤亡过半,阵地拿下。在盐城战斗中,皮旅再度顶在最前线,付出惨重代价。
一场仗之后,兄弟部队原地休整,皮旅却继续调前线。“客军”身份不是称号,而是真实处境。不是本地部队,不是亲属兵团,必须打出成绩才配留队。
皮旅打仗拼命,战报经常提名表扬,但代价也高。一次伤亡一百人,别的部队能缓两月,皮旅三天后又上。
皮旅成了华野系统中的“高损部队”。能打、敢打,但人一批批消耗。皮旅人员构成已与中原突围时不同,战力仍强,元气却损。
1948年,命令下达,皮旅北归大别山。旅长皮定均调离,赴六纵任职。皮旅随即变编,脱离华野建制,转赴晋南、华北、西北作战。再也没回过河南,也没再回过大别山。
之后,他们一路跟随西北野战军入陇原、进青藏、到西南。战旗换了,番号改了,归属变了,皮旅成了“走不回家”的部队。
三支客军,一段命运
1947年,两广纵队在山东成立,原为东江游击队,北撤入编,接连参与数大战役。从零出发,战斗中成长,最终以守住徐南阵地立名华野。
王张十一纵原属中原部队,为掩护主力北返,转入华野体系,参与碾庄、双堆集等战。整建制锤炼成主攻纵队,归建时已是独当一面的强旅。
皮旅突围后编入华野,独立作战,冲锋在前,却始终未得整编为主力纵队。战役参与多,伤亡比例高,最终调离,奔赴他域。
三支部队有共同点。不是山东起家,不属华东系统,全靠实战立身。他们被称作“客军”,意即非本地兵团,也就是“外来人”。
两广纵队最终归回南方,走回故乡。王张十一纵回中野编制,继续原系统建制。只有皮旅,走了最远的一条路,也失去了最清晰的归属感。
这些“客军”都有自己的番号,也都有自己的苦楚。每次战役,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电文上,胜利之后却仍被视为“借调”。补给、指挥权、战术安排上常常靠边站。
但他们从没退后。豫东、济南、碾庄、两淮、淮海,几乎每一战中,都有客军的身影。阵地最前面,死伤最多,报告最晚,番号最少人知道。
他们用自己的阵亡换来兄弟部队的轮换,也用一次次拼命换来战报中的一行字。“两广纵队守住卢村寨”“十一纵攻克机场”“皮旅突破盐城西翼”。
有人回了南方,有人回了中原,有人去了远方。他们曾为别人打仗,最终却没能为自己找回家。
他们是部队,不是旗帜。他们是兵,不是宣传材料。他们的番号有过,有的消失了,有的变成了别的番号,但那些阵地上的灰、血、骨头,都还埋在那里。
他们不是谁的附属,也不是临时兵团。他们是那场战争最真实的存在。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属于哪里,而是因为他们曾在哪些地方浴血奋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