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11月13日,欧盟议会以382票赞成、249票反对、13票弃权,通过对于可持续法规的简化与削弱。本次法规的修订包括大幅减少受《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约束的公司数量,并取消公司制定气候转型计划的义务。
公开报道显示,欧洲议会认为,只有平均雇员人数超过1750人且年净营业额超过4.5亿欧元的企业才需要进行社会和环境报告。也只有符合这一范围的企业才需要根据《可持续分类法案》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报告标准也将进一步简化和缩减,减少对定性细节的要求,行业特定报告将变为自愿性质。小型企业将免受大型商业伙伴的报告要求约束,后者不得要求提供超出自愿性标准规定范围的信息。
欧盟对ESG政策的这一重大调整,是属于监管“放水”,还是碳排放政策的重大转向?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诸多跨国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这一调整对中国企业的ESG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在日前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现场,这一议题也成为讨论的重点之一。
2025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现场。
对欧盟ESG政策的这一调整,丹麦工业联合会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监海迪·贝格(Heidi Berg)谈到,在外界看来好像是一种“倒退”,甚至解读为ESG报告披露不再重要,但其实不是这样。这一法规的调整,主要是欧盟希望让ESG政策变得更加实际。“欧盟有很多中型企业,企业有一二百名员工,但企业的供应链是延伸到全球的。如果在ESG报告的要求很高,就必须雇佣专人去做这样的报告,这会占据企业在创新、生产等真正贡献于减排部门的人力和投入。”
丹麦工业联合会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监海迪·贝格。
在她看来,对于中国的供应链来说,欧盟法规的变化并不会太大的影响。以安踏这样的大型公司为例,还是需要制定自己的目标,同国家目标相协调或基于科学目标一致。“我对中国供应商的建议是,不要觉得这会降低减排在欧洲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也补充谈到,在欧盟的这一调整前后有声音称“欧美都不搞碳中和了,中国也不能搞”,事实上,这一论调是错误的。
在阳平坚看来,欧盟上述政策调整,是基于欧盟企业中有90%的企业排放量很小的这一现实。这90%的企业大约只占10%的碳排放量,政策调整后一方面将降低这些企业符合监管要求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监管部门将更多精力放在90%的排放量上,紧盯大企业,推进监管政策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