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构密集展望2026年,前瞻预测下一年度表现占优的行业方向,其中,有色金属结构性景气行情被高频看好。
中金公司明确表示:“2026年,有色行业有望迎来货币、需求和供应共振向上的牛市。”
1)货币侧:美联储降息周期,叠加去美元化,全球流动性维持宽松,资金追捧实物资产,贵金属作为硬通货,价值凸显;
2)需求侧: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下,全球产业链重塑;财政货币双宽松背景下,有色需求逐步加速释放:
AI、电力、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行业的崛起,欧美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中国的稳增长,以及在地缘政治风险提升的背景下针对战略性资源的安全库存提升和战略收储……
3)供应侧:过去十年,有色金属资本开支不足,导致当前供应弹性较低;逆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国加强矿产管控,政策不确定性高。诸多扰动下,供给偏紧。
具体到细分板块来看,亦是全面开花。
中泰证券看好有色板块全面强势行情。
1
工业金属(铜、铝、锌等):
将迎来宏观+基本面共振的时刻
供给端,全球大矿接连出现意外,造成2026年全球铜矿增量的显著下修,海外缺电预期下电解铝供应扰动同样频发;
需求端,传统需求受益于全球大的降息周期有望复苏,新能源需求虽增速下滑但占比持续上升,而AI带来的电力需求同样有望提供增量。
整体供需错配下,看好铜铝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2
能源金属(锂、钴):反转预期强
随着储能需求预期的持续上调,2026年碳酸锂供需格局从原先的过剩预期大幅改善,行业见底预期下,权益端表现值得期待;
刚果金实施出口禁令后钴价大幅上涨,且2026年供应约束情况下供需偏紧,价格仍有看涨预期。
3
贵金属(金、铜):长牛逻辑不变
海外货币超发及财政纪律性持续减弱的背景下,美元信用体系的重塑已经成为趋势,金价长牛逻辑仍然没有改变。
4
稀有金属(钼、钨、稀土等)
受益于资源品战略地位提升,价值重估正当时。
综上,机构普遍看好有色金属强势格局再上新台阶,源于多重因素支撑:宏观上的流动性宽松,产业层面的供需错配,以及自身战略价值的重估。
四个词概括:弱美元、弱供应、强需求、高价格。
(参考资料来源:中金公司、中泰证券等,部分观点引用不代表华夏基金官方)
当前估值高了吗?
有色金属板块龙头股价新高后,短期止盈情绪较重,不少投资者有“估值是不是偏高”的疑虑。
对此,机构普遍表示:在量价齐升的趋势下,有色金属权益资产的估值压力或有业绩高增长作为对冲。
如果市场对“商品高价具备持续性”形成共识,随着盈利的持续兑现,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共同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图表:净利润高增长或对冲估值压力
以有色金属ETF基金(516650.SH)跟踪的细分有色指数(000811.CSI)为例,当前指数市盈率约23倍,市净率约3.0倍,市现率约13.59倍。整体估值分位数在近十年处于50%以下区间,仍处于中性偏低水平。
图表:细分有色指数大幅上涨后,市盈率仍在低位
(来源:wind,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截至2025.11.19收盘)
相关ETF
有色金属ETF基金(516650.SH)以及黄金股ETF(159562.SZ)
前者充分覆盖工业金属、稀有金属、能源金属多个细分领域龙头,重仓股包括紫金矿业、北方稀土、洛阳钼业、赣锋锂业、山东黄金等;
后者更聚焦贵金属(金、铜)龙头矿企。
(来源:wind,不作为个股推荐,截至2025.11.19)
《产业识金》《研报掘金》栏目持续更新,欢迎订阅
下滑查看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指数历史表现不预示未来,不代表产品业绩。ETF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等于基金净值表现。本资料仅作为信息分享,不构成投资依据和建议。涉及个股不作为推荐。
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
上述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
上述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上述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黄金股ETF特有风险:本基金部分资产通过港股通投资于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港股市场实行 T+0 回转交易,且对个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港股股价可能表现出比A股更为剧烈的股价波动)、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对基金的投资收益造成损失)、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内地开市香港休市的情形下,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时卖出,可能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等。
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法律文件,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