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打人不打脸,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行业中的竞争不会上升到人格的问题。
哪怕常用商场无父子这样的话来形容商场之间的竞争,也能够感受到其对行业竞争的重视,而不是在于批判人格是非。
在这样的不成文的道理之下,范曾却被同行的许多人当中点名批评。
著名画家刘海粟谈起范曾直言:这个人品质不好,但是名气很大。前者是人格评价,后者是事业评价,范曾为何得到刘海粟大师这样的评价?
未见人先听其名
对于刘海粟大师而言,他与范曾并没有几面之缘,但时时被人拿来比较,在未见面之前,海老无故与范曾进行比较,但这些惹得刘海粟大师十分不快。
上世纪80年代,刘海粟举办的盛大系列庆典得到许多友人发来的贺信。
对于众位亲友的贺电,刘海粟自当一一感谢,但是当看到范曾发来的电报时,他回复得十分敷衍。
海老的态度明显区别对待范曾与一众友人,这就惹得许多人好奇范曾和海老之间的渊源。
二人之间确实深有渊源,未曾见面就结下了梁子,上世纪90年代对于刘海粟老人出国在外的大师而言,那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年代。
不回国常被人拿来做文章,只是刘海粟没有想到,这竟然会被范曾拿来当理由。
当年的海老可以说是有国不能归,而其中有一个原因就和范曾有关。
二人并没有相识,但是同在海外的范曾被人问起为何不回国时,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海老还在美国,所以自己不肯回去。
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让与此事毫不相干的海老遭殃,当时的海老本在准备同自己的夫人回到家乡,但是范曾无意间的一句话就成为了二人不能回国的导火索。
若说范曾的行为是无意之举也实在令人感到气愤,他的言行丝毫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一句话就暴露出来范曾的为人。
当时海老就断言,范曾此人的人品太差,日后行事作风注定要出问题,可范曾后来的言行却表现出了丝毫不在意的态度。
第二次交际,范曾并没有参与其中,可也令海老心中感到厌恶。
当年在蒙特利公园进行演讲会的海老深受观众的追捧,演讲会结束以后,还有人拿画希望海老鉴赏。
海老本就直爽,虽然花费20万的高价买来的画,但是因其赝品的性质,所以并没有得到海老的认可。
可这番话竟然惹得这个宾客生气,直言刘海粟会不会也像范曾一样故意把真的说成假的来抬高自己?
向来直言口快不愿玩小把戏的海老十分生气,将此人训斥一顿之后,又想起客人口中提到的范曾更是气愤不已。
范曾与海老之间的摩擦
无意脱口而出的话导致海老不能回国,举办的演讲会又被人与范曾相比较,海老自身被质疑。
范曾在两件事当中都没有直面与海老沟通,但是都能够惹得后者十分不快。
据说范曾在早年的时候想要与刘海粟以及一位台湾画家共同举办联合画展,范曾对这个计划信心满满浮想联翩。
可是海老在听闻这个观念以后十分抗拒,并明言拒绝,在海老的认识当中,自己与范曾虽同为画家,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
倘若海老叫自己是艺术家,那么在海老看来,范曾不过是一个会画画的画手而已,在画画上有天赋却不会做人是范曾一直以来被旁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发言具有敏感性的时代,同为在外人员,彼此之间虽不能说搀扶一把,但尚且保持互不打扰的心态。
以海老不回国的原因当成自己不回国的理由,莫名其妙地把海老牵扯在内,这无疑是强行让海老成为了出头鸟。
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秉持互不打扰的原则,反而还将无关紧要的人拉入到不喜欢的“战局”当中,旁人听完此话根本不会对海老有所异议。
范曾的口无遮拦引起海老的厌恶,这件事合情合理,在范曾向海老送来的电报当中,字里行间看似是充满礼节,但过往的种种让海老心中十分厌烦。
常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对方既然怀揣好意,海老也不能直接回绝,所以碍于面子还是得回复一下,但实际上从其本人的内心来评价,他十分不屑于这样做。
范曾的风评
对于范曾的评价在画家的行业当中是以消极为主,据说范曾当年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工作改到画家的职业之中,不惜在恩师的门前站立一晚。
这行为原本能够让范曾与老师的关系更进一步,但未曾想范曾通过老师这条线拿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后大变嘴脸。
不仅没有细心听从前辈的指点,甚至还大放厥词,这样的脸堪称范曾的拿手好戏,正是因为范曾多变的嘴脸也导致他的艺术作品备受质疑。
甚至许多人并不认可他的专业水平,其中以台湾著名的批评家李敖为主,李敖言辞细腻,眼光独到,所以批判起范曾来也毫不留情。
这样的范曾在艺术水平上饱受诟病,人品上也遭到很多质疑。
相信画家的行业当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存在,但被指名点姓的批评还是少数,可见范曾为人处世之差。
这和当年刘海粟评价范曾必然吃亏在自己的嘴巴上分毫不差,范曾确实因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哪怕是时事过迁,他也没能清洗自己的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