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南北榜案有冤情,为何仍要错杀状元?只因事关江山社稷
创始人
2024-05-15 22:08:05
0

原标题:朱元璋明知南北榜案有冤情,为何仍要错杀状元?只因事关江山社稷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状元在取得功名之后不久,便死在了屠刀下。这场命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到底是两位状元科场舞弊,死有余辜?还是因为朱元璋为维护社会稳定而不得已采取的"帝王之术"呢?

"命途多舛"的科举考试

朱元璋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低,因此他在位期间求贤若渴,希望天下英才都来辅佐自己,以成大事。在朱元璋还未称帝之时,就已着手筹备科举考试,洪武四年,迎来了大明建国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

由于明朝建国不久,许多年纪较大、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尚在观望或隐退状态,参加考试的都是年轻人,没有资历,只会纸上谈兵,尚不能符合朱元璋的人才选拔要求。因此,尽管最后录取了一百二十名进士,但是朱元璋并未委以重任,就这样,洪武年间首次科举考试便草草落幕,第二次科举考试,已经是十四年之后了。

朱元璋

这十四年间,朱元璋一直采用汉朝的旧制——察举制选用人才。睿智的朱元璋何尝不知道这种制度的弊端!终于在洪武十八年再度举行了科举考试。此后,明朝科举一直按照三年一次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节奏被打乱是在洪武三十年,那年的录取环节出了问题,朱元璋大开杀戒,处死了两名状元,科举制度在短暂的平静之后再度陷入了混乱。这就是在当时震惊全国的"南北榜案",而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叫"刘三吾"的主考官。

"刘三吾"何许人也?

刘三吾是这一年的主考官。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敢和朱元璋据理力争,使得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并请他担任本次科举制度的主考官。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考虑了刘三吾的为人,却没考虑到他的籍贯,而这恰恰为日后的风波埋下了隐患。

刘三吾画像

那年的科举考试,状元陈䢿,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县(今江西吉安)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甲皆是南方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那主考官刘三吾是哪儿的人?祖籍湖南茶陵,也是南方人。落榜的考生认为刘三吾偏袒南方学子,导致科举结果不公平,借这个机会,大闹贡院,集体上书,要求皇帝彻查此事。

皇帝彻查此事,学子不依不挠

朱元璋一方面相信刘三吾的为人,另一方面也觉得结果太过蹊跷,便派前科状元、侍读学士张信彻查此事,并在朝中成立以张信为首的十一人的"调查组",对会试、殿试的试卷进行审定。

古代科举考试的举办地—贡院

张信带领调查组查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告诉朱元璋,此次科举考试没有问题,北方学子不仅学术不精,文墨不通,还在试卷中出现了大逆不道的言论。

其实明代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现今考试中采用的"密封线"便是从那时开始的"糊名制",考官并不知道学生姓名、籍贯,"偏袒南方考生"一说更是无稽之谈,不过是落榜的北方考生心有不甘,故意找事罢了,因此,刘三吾着实冤枉。

张信

一石激起千层浪,调查结果公布后,考生们更加愤怒了。他们认为,不仅主考官在偏袒南方学子,就连这次"调查组"的组长也在偏袒他们。这又是从何说起呢?正是因为张信的祖籍是浙江,也是南方人。

这下的确不好收场,为了平息考生们的怒气,朱元璋只得下令将新科状元陈䢿车裂、将张信连同本次副主考一并斩杀,陈䢿此时离放榜才过了21天,也就是说,寒窗苦读数十载的陈䢿,只当了21天的状元,就被皇帝以极其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原本济世安民的一生。

科举考试的号房

而刘三吾,此时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朱元璋感念他的年龄之高,便将他发配边疆,对于八十五岁的老人来讲,发配无异于死刑。

拨开迷雾觅得真相

事实上,这场"南北榜案"实则反映了朱元璋的政治诉求和社会的现实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南宋,经济中心完全转移至南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方文化发展自然远超北方,南方学子也完全崛起。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有了洪武三十年的"科举前三甲"都是南方人的局面。

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

但从另一方面,这也是朱元璋的政治诉求,即为蒙古人统治中原数百年,不少北方学子以元朝人自居,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杀了新科状元,重新录取,并不只是维护社会稳定,更多的是为了笼络北方学子的心,这就是陈䢿、张信、刘三吾等人并不能理解的"帝王之术"。

朱元璋举办科举制度的原因不只是招揽人才这么简单,而是为了解决元朝遗民和明朝的对抗,即稳固政权。事关江山社稷,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

朱元璋曾说:"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大意为,北方人是元朝统治比较久的,(我)考虑到元朝遗留下来的人还有对元朝的思念,才借着这个科举的名义来笼络他们(北方学子)。说白了,朱元璋是在用两位状元的鲜血来安抚北方五省的书生的心。朱元璋虽然牺牲了两位人才,却换回了人心,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朱元璋

"南北榜案"历史影响

由于这场科举考试的影响面很广,为了快速平息这场风波,朱元璋决定让北方考生再考一次,并亲自阅卷、主持殿试。最后录取61名学子,与之前录取的53名南方学子相比,这次录取的学子全是北方考生。因此,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被人讥讽为"南北糊涂榜案"。

洪武三十年的重新考试与重新录取,是南北方分区考试的起源,在本质上看,是对科举制度的创新与推动。然而朱元璋于洪武三十年驾崩,此后的建文帝和明成祖因为客观原因无暇顾及此事,南北方地区录取比例失衡的状况并未得到缓解。

建文帝时期,录取的106名进士中,有89名是南方人;朱棣时期情况有所好转,但南方人的录取比例依然高达83%。直到明仁宗时期,杨士奇提出南北地区分卷考试,并得到了仁宗的赞同。然而世事无常,仁宗在位不到十个月便因病去世,这个想法仍然并未得到实施。

陈䢿

该想法的实施是在明宣宗时期,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对南北考生分别录取。而明宣宗对此进一步创新,为鼓励经济落后的西南边陲,代宗在"南卷"、"北卷"之外另设"中卷"。进一步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划分范围大致如下:

南卷: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滁州、徐州、和州。

这也是目前高考分区的雏形。

影视剧中的殿试场景

在这场南北榜案中,最大的赢家似乎不是重新获得考试并被录取的北方学子,也不是先前录取的南方学子,而是朱元璋。他只损失了两个人,就笼络了北方学子的人心。最大的输家,便是两位状元和刘三吾,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祖籍,也无法置身事外,稀里糊涂地做了学子泄愤、朱元璋笼络人心的牺牲品。

细细想来,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我们。高考之所以在众多制度中脱颖而出、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至今,正是无数位像朱元璋这样具有魄力的当权者赋予了他新的生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届帝王的雄才大略使得"读书"成为一个实际与理想的结合点,使每一位现代人的奋斗与进步有路可走、有迹可循。

相关内容

原创 ...
“七天之内结束战斗!”美国军事专家在模拟推演时放出的豪言犹在耳边。...
2025-07-03 12:21:23
原创 ...
少年杨衮与师兄高思继正坐在一处酒馆里,端着酒杯畅谈英雄豪杰。高思继...
2025-07-03 11:01:00
原创 ...
黄埔四期生、蒋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林伟俦这样回忆塔山之战中所谓的“赵...
2025-07-02 23:00:23
原创 ...
嘿,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北大...
2025-07-02 22:01:30
原创 ...
王欣瑜解释为何赢球!3大原因造成,谈及陈冠希,球迷喊话郑钦文。20...
2025-07-02 14:01:28
原创 ...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南湖上的一条小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
2025-07-02 12:21:28

热门资讯

存款利息怎么算?湖南农商行存款... 导读湖南农商行存款利息怎么算?湖南农商行作为湖南最大的股份制银行,它是一家地方性、集约化、国际化、股...
金三角李国辉,率领三千残部打败... 原标题:金三角李国辉,率领三千残部打败泰国政府军,到台湾后结局如何? 解放战争...
处暑节气如何做好养生?这些秘笈... 原标题:处暑节气如何做好养生?这些秘笈请收好 处暑的天气多变,可能给我们的身体...
原创 婴...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奶粉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其选择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婴儿奶粉比较好呢?奶粉的营...
新农保一年缴费180元60岁后... 导读新农保一年缴费180元,60岁后能拿多少钱呢?我们这一个月是208块。农村大多是买这种农保吧,刚...
孕妈检测出胎儿没有“胎心”究竟... 原标题:孕妈检测出胎儿没有“胎心”究竟为何?多半是这4种原因,预防下 昨天小樱...
原创 如... 肺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空气中的很多灰尘和垃圾都会随空气进入肺部,所以肺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
激光术后护理指南:如何科学恢复... 二氧化碳激光是一种常用于去除瘢痕、色素沉着、皱纹和其他皮肤问题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发射高能量的二氧化碳...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原标题: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今天是2024年2月24日,阴历腊月二十五,今日立...
邢台农商银行存款利率表:一年期... 导读邢台农商银行现在的利率表:一年期2.25二年期2.85三年期3.45。农商银行原来的利息比这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