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时期,若是缴获吃喝穿用上的物资,能够帮助中国人民志愿军更好地抗美援朝。但是当志愿军缴获三千条毛毯后,政委王直却命令士兵们将它们剪碎,为什么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过冬物资,却下达了剪碎的命令呢?
王直参与革命
王直,于1917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靠种地为生,生活相对比较安稳,但是到1928年前后,也就是王直11岁的时候,北伐战争失败后的各地军阀纷纷展露出他们的野心,联合当地的一些地主豪绅们,对百姓强取豪夺,这让不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状态中。
12岁的王直,看到身边都是各种权势压榨人的事,再加上想要改变这一切,于是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革命中。
王直参加工农红军
在他14岁的时候,正式加入到工农红军。因为他是参加工农红军中少有的文化人,这让他不久后,就被送到了中央苏区的文工团,担任勤务员、宣传员,而他也积极地参与各种组织宣传活动。
在1933年的春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四次围剿,而且他们的人数众多,武器精良,这让一些刚刚成为工农红军的新战士出现了胆怯的状态。这时,王直挺身而出,想出用宣传画的方式来激励这些新战士,让他们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敌人,英勇地作战。
他在土墙上画了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场景;第二幅漫画上画着国民党反动派一脸讨好地看着坐着的洋人,还像走狗一般听从洋人的吩咐。
看到这两幅漫画后,不少新战士能够更理智地看待前方的敌人,也给政治宣传带来了不小的作用。与此同时,毛泽东主席同样看到了这两幅画,也知道了这两幅画给政治宣传带来了好的影响,于是亲自找到政治部主任赖玉宏,让他将王直带到眼前。
王直看到毛主席后,有点不好意思,还特别谦虚地说自己画得不够好。毛主席看到王直如此谦虚后,说他很有才,还呼吁从事宣传方面工作的同志们,能够像王直学习,这样不识字的群众,也能够看得懂。
面对毛主席如此夸赞以及鼓励自己后,王直深谙图画宣传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他每次参加战斗,都会找时间将画面画下来,并写成革命战斗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也为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优秀文画作品。
第二年,也就是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反围剿,这时,红军大部队离开了战区,但王直仍然没有离开,不仅在做宣传工作,也和敌人进行游击战。
后来随着弹尽粮绝,也随着敌人一步步地逼近,这让王直想要到开明的文人志士中,筹集钱财。但是在返途过程中,由于银钱数目过多,致使他们只能匆匆地将这次钱财埋在树下。
而后,王直跟着游击队四处征战,由最初的宣传队员、宣传干部,成长为一名指挥员。在一次作战过程中,当初和他一起将钱财埋在底下的战士不幸去世,而他也没有私吞钱财,而是积极主动地向上级汇报了钱财的埋藏地点以及相关情况。
上级在得知此事后,批准王直取出这笔钱财,并将其用作红军游击队伍的活动经费。而后,他开始投身到各地,参与革命战争,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王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了,毛主席派遣志愿军战士们抗击美国,救援朝鲜,这也是人们众所周知的抗美援朝战争,王直起初因国家成立,还有退役的想法,但是面对祖国的召唤,面对美国的威胁,他再一次踏上了上战场的道路。
当志愿军们到达朝鲜后,发现当地的气温极低,其中属王直带领的第九兵团第二十军第八十九师的志愿军伤亡最为严重,由于他所带领的士兵们大多来自南方,这导致他们没有接受过寒冷的考验,也没有暖和的棉服,这导致因寒冷而牺牲的战士超过了第八十九师的百分之二十。
面对这种情况,领导人也是焦急万分,但是冬衣的制作速度不行,再加上朝鲜与美国的冲突比较厉害,这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制作很多的冬衣。为了不影响战事,中央仍然让第九兵团按时进入到朝鲜战场。
这群战士们在进入到朝鲜战场后,当天就有七百多名士兵因无法抵御寒冷,穿着夹棉外套而冻死在战场上,此后每天都有人因寒冷而丧命。但是战争仍然在继续,战士们也努力地跟美军作战。
王直命令剪碎毛毯
在一场场的作战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战争、寒冷倒在了异国他乡。有次王直带着战士们作战时,突然发现远处有美军运输物资的车队,再观察他们的实力普通,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命令战士们同美军物资车队作战。
而这次作战,也让第八十九师缴获了很多的物资,尤其是看到三千条羊毛毯子,这简直是将战士们救出冰冷的战场中,能够让战士们拥有更多生还的机会。
在决定这些毛毯的去路时,很多同志想将毛毯交给正在前线作战的战士们,他们在温暖物资的加持下,能够厮杀更多的敌人,但是王直认为这毛毯并不是棉衣,战斗力并不一定能够提升,而且后方人员和预备队的御寒问题,同样也很重要。
最后,王直下令将这些羊毛毯子,全部剪碎,并将它们制成耳罩、手套,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战士们感受到温暖。否则区区三千条毯子,根本不够2万多战士使用,也很容易让战士们心生不满。所以王直的这一做法,能够从大局出发,保全了更多战士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