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越南成功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抗美战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在统一之后,越南迅速选择了与苏联结盟,转向了极端的左翼阵营,并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越南开始在中越边境挑起冲突,并对国内的华人和华侨展开了大规模的迫害。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中越关系急剧恶化。
1978年底,随着两国矛盾加剧,我军开始做好准备,计划给越南一个“狠狠的教训”。1979年1月2日,我军精锐的第54军接到命令,要求随时准备向中越边境机动,并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54军并没有按照预定方向前往中越边境,而是被命令前往滇西地区。滇西与越南的边境接壤较少,主要与老挝接壤。这一命令令军队指挥官韩怀智感到困惑,他很快意识到,这一行动并非直接对越作战,而是绕道通过老挝北部,进入越南的西北部,准备从敌人的后方进行突袭。
在此过程中,除了第54军,50军也将参与这一行动,两军归昆明军区指挥。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我军为何要进入老挝而不直接与越南对抗?事实上,当时的国际局势并未对此产生太大反响。因为在抗美战争期间,老挝已经成为了越南的附庸国,越南与泰国支持的老挝王室政府之间爆发了代理人战争。在这种背景下,我军进入老挝并不会引发重大国际问题。
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我军原本计划穿插老挝的战术也显得不再合适。特别是在柬埔寨政权崩溃后,红色高棉的军队迅速撤退并分散为游击队。我军的战略合作伙伴从柬埔寨变成了泰国,而美国总统卡特也表示强烈反对我军直接对越南发起进攻。进一步扩大冲突的风险不可忽视,尤其是在邓小平访美后的敏感时刻。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军决定调整计划,取消穿插老挝的战略,并将第54军与第50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
尽管被称为“预备队”,但在这种规模的战争中,单纯的预备队并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实际上,第54军并没有在战争中以整军的形式参战,而是分成多个小单位执行任务,主要以师级甚至团级部队展开行动。根据作战的需求,我军将各类预备队分为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和战术预备队。第54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在实际作战中并未全员参与,而是根据需要调动不同的兵力。
1979年2月19日,第54军开始执行任务,首先由水口出境进行作战,但这时参与作战的仅为第162师。韩怀智军长并未动用全军,因为第160师和第161师仍需要留作备用。2月24日,第160师被派往高平地区,参与高平战役,在19天的时间内歼敌854人,并于3月14日回国。而第161师则接受广州军区命令,进驻谅山地区,作战15天,歼敌1487人,并于3月12日回国。最后,第162师则是第一个参战也是最晚回国的部队,历时26天,转战400多公里,歼敌2085人。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第54军的三个师都展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尽管在不同战场的调动频繁,但每次都能迅速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到战争结束时,第54军共歼敌4433人,自己的伤亡也相当惨重,总计阵亡462人,负伤1550人。毫无疑问,第54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指挥官韩怀智军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从1937年加入八路军以来,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第54军不仅是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参与过共和国每一场战争的部队,更是我军中的精锐力量。正是在这样的精锐部队的执行下,我军才能在短时间内对越南发起强有力的反击,确保了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