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永乐盛世里,朝野上下貌合神离,权力斗争永无止境。作为明成祖朱棣最小的儿子,赵王朱高燧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长大后渐渐对皇位也生出了觊觎之心。
当父亲朱棣生病濒危之时,朱高燧终于忍不住想要出手夺权。他敢这么阴险毒辣,又为何还能全身而退?这场权利的游戏,每一个参与者似乎都心怀鬼胎,都在盘算着下一步棋。
赵王心生奢望 一心图谋父位
1421年,父亲朱棣突然生了一场大病,病情严重。此时63岁高龄的朱棣已经无法承受繁重的朝政,太子朱高炽便主持大局。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按照礼法本该继承皇位。但朱高燧一心想要登基,却苦于排行第三,只能寻找非常规手段。
其实,朱高燧一直觊觎着皇位,只是苦无机会。他是最受母亲宠爱的幼子,长大后也颇得父亲赏识。若不是两个哥哥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挡在前面,也许早就有机会触手皇权了。如今朱棣病重濒危,朱高燧终于看到千载难逢的良机,他决心要弑父篡位。
其实,在多年前两兄弟就联手对付太子,意图削去朱高炽的储君地位。当年若不是朱棣及时发觉,几乎就要把朱高燧的第一个篡位未遂计划实施了。那时候朱高燧尚且年轻,一时冲动罢了。如今他已三十多岁,对权力更加觊觎,见父亲病重就要命,终于按捺不住了。
6月,赵王府中的孟贤等人与钦天监王射成等勾结,伪造遗诏立朱高燧为帝。甚至还计划在朱棣病危时下毒害死他,一鼓作气直接夺取皇位。
这个计划无异于是在玩火,胜了可以一举成为天子,可若失败了走运的就是斩首示众。看来朱高燧的野心不仅仅来源于对帝位的渴望,也有对两位兄长的妒忌不甘在作怪。无论真实动机为何,这次赵王是玩过火了。
阴谋败露 一举拆台
“立敬以直内,执一一以为经纶。”朱高燧的计划还未实施,就被边诸忠臣上报朝廷。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所有的阴谋家全部问斩。朱棣下令严刑拷打阴谋的主使者们,想找出幕后黑手。
其中孟贤等赵王府亲信无不哀嚎,却死不承认朱高燧的指使。也许他们希望能保全主子,亦或是朱高燧事先警告过他们。传召朱高燧进宫当面问话,眼见父亲发飙的样子,朱高燧心里发慌,再也支吾不住。
他跪在地上彻底崩溃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朱棣又气又急,恨不得立即痛斥儿子。却见太子朱高炽上前叩拜道:“儿子朱高燧不知其事,此必为臣下欺瞒。还请父皇开恩,不要责罚于他。”
朱棣本想治赵王的死罪,可太子一而再再而三为赵王开脱,态度十分坚决。朱棣左思右想,最终打消了向朱高燧动刑的念头。可这件事必须严惩不贷,于是剥夺了朱高燧的冠服,还差点遣送他出京。
太子一力相救 皇位依旧遥不可及
太子为何要帮这个图谋不轨的弟弟开脱?其实太子心里也明镜似的,赵王就是幕后主使无疑。不仅如此,太子也知道,朱高燧和汉王从来就联手对付过自己,一心想要自己的储君之位。父亲之所以没有责罚,纯粹是顾及骨肉亲情。
可正因为了解朱高燧的为人,太子才会一意孤行地相救——因为他知道赵王绝无可能成功。就算暂时得逞,以他的城府和本事,也坐不稳那个位置。太子必须为这个问题弟弟多留一线生机,他相信朱高燧终会认清大局。
不得不说,太子的判断准确无误。此后十多年,赵王老老实实相安无事,对皇权不再觊觎。连朱棣也夸赞他“改过自新”了。其实朱高燧还是那个朱高燧,只不过皇位遥不可及,他也就死心了罢了。
汉王翻脸 赵王善终
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为仁宗。没想到仁宗仅仅执政10个月就去世了,接替的是年仅8岁的太孙朱瞻基。此时赵王朱高燧虽然不再弑父篡位,但汉王朱高煦却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第二年他就举旗造反,意图杀掉朱瞻基而不遂。朱瞻基诛杀汉王后,也曾经考虑过要一并除掉赵王这个变数。所幸大臣杨士奇上书力保,8岁的小皇帝也并没有多大权力处置叔叔,于是朱高燧侥幸活了下来。
得知汉王横死和自己免于一劫,朱高燧彻底死心了。他主动上书请求减少赵王府的护卫力量以示诚意,朱瞻基也就放了心。从此,赵王安分守己、老老实实。三年后,朱高燧病故,享寿仅仅48岁。
结语
我们不得不怀疑,朱高燧之所以心甘情愿窝在赵国王府而不再觊觎皇权,或许并非他性情大变,而是在同样蛰伏着更大的野心。只不过他明白,时机未到,一时半刻也无从谋取皇位,不如先顺水推舟保住性命才是上策。
毕竟,朱高燧一路走来足足经历了三位皇帝的换届,他也清楚,好运气或许会再度降临。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最终还是没能苟延残喘到那一天的到来。本以为这场权力的博弈就此落幕,殊不知,在大明这个金瓮中,还有更多的遮天复地的恶斗在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