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初霁,丽江古城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晨光中,飞檐翘角的恢宏建筑群静静地坐落在小巷深处。积雪覆盖了雕花的门楣,冰晶点缀在黛青色的琉璃瓦上,时光仿佛在冰雪中凝固。这里便是木府——徐霞客笔下的西南边陲文化明珠,也是纳西族、汉族、藏族、白族等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丽江依托木府这一重要的文化地标,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木府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示窗口。从元代世袭土司府邸到当今的重要文化地标,这座“凝固的民族史诗”正以凤凰涅槃的姿态,诠释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命题。
多民族建筑智慧的结晶
近日,丽江古城迎来一场春雪。清晨时分,木府议事厅的屋顶已经积满了新雪,门口的双狮石雕在雪幕中隐现,蓝底烫金的“忠义”牌坊更显庄重。
木府占地46亩,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府邸。它以369米的中轴线为琴弦,在丽江古城奏响了一曲多民族建筑艺术的交响乐章。木府始建于明代,大部分建筑在清末兵火中被毁。1996年大地震后,丽江各民族的能工巧匠汇聚一堂,经过三年的艰辛努力,木府如凤凰涅槃般再现于世。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院长陈桂云介绍,震后恢复重建的木府,布局结构依据明代晚期的建筑风貌,分布着忠义坊、议事厅、万卷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依山势逶迤分布在狮山脚下,高低错落,起伏有致。木府既承续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风格,又体现了明代建筑恢宏庄重的气质,成为丽江古城的文化地标。
“天雨流芳”木牌坊是木府的迎宾门。跨过这座牌坊,就来到了木府。“天雨流芳”意为“天降芳雨,润泽百姓”,在纳西语中意为“读书去吧”,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灵心慧性。
在木府仪门前有一副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出自土司木泰的汉文七言诗《两关使节》,“凤诏”指朝廷的诏书,“鹤书”指朝廷的国策文诰。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讲解员和茂蝶介绍,这副对联充分表达了木氏土司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历史上,木氏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最高的政治标准,以“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的决心来维护边疆安定。
木府内,第一座大殿议事厅的门楣上悬挂着三块大匾,均书有“诚心报国”字样。议事厅后,便是木氏土司的读书藏书之地——万卷楼。楼中广集百家之书,史称“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除了汉文化书籍以外,还有大藏经、东巴经等,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汇集其中。
木府的建筑细节也默默诉说着民族团结与融合。万卷楼外看两层,内为三层,取山东孔庙和北京魁星楼之精华而建,楼顶形似明朝时期书生头上的八角帽。
“把万卷楼建于政治地位最高的议事厅之后,本不合宫室建筑的古制,但木氏土司破例而行,表明其对中华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视和文化认同。”和茂蝶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杨福泉表示,在丽江古建筑古朴简洁、厚重敦实风格的前提下,各族大师傅又匠心独运地将自己的风格和绝技充分融注到木府重建工程中,各殿斗拱的细小部位、彩绘、雕梁画栋等都各具特点,体现了各殿掌墨大师傅个人的创意。可以说,木府是以体现中原明代建筑风格为主,融汇了纳西族、白族各种地方工艺风格和个性的建筑“大观园”。
多元文化的交流创造
走到木府的忠义牌坊前,一座2米多高的铜像映入眼帘。铜像基座上刻着“情谊”二字,基座上两位古人相向而立,交谈甚欢。右边是徐霞客,左手执一卷书,右手伸展;左边是木增,身体微微前倾,手捻胡须,面带微笑。
这尊塑像还原了1639年的历史场景。当时,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应丽江土司木增之邀到访丽江,两人一见如故,共同探讨中原文化,点评天下人物。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15年9月,江苏省江阴市梧塍徐氏宗亲捐资打造了木、徐二公青铜像两座,其中一座铜像护送到丽江,从此,“情谊”塑像便矗立在丽江古城,另一座同样的塑像则矗立在江阴徐霞客故居。
两人的友谊,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融。走进木府,“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万卷楼正门口的这副对联,日复一日向来客讲述着边疆民族团结的历史。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木氏土司维护国家安定、促进民族团结,为丽江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除了与徐霞客的交往,木增刊印的《大藏经·甘珠尔》奠定了纳藏友谊的里程碑,而丽江壁画更是凝聚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副院长李文晓介绍,虽然纳西族有纳西语、东巴文,但始终都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木氏土司在丽江大力推行中原文化,万卷楼上悬挂的“行化边缴”匾是明朝嘉靖皇帝所赐,表达其对木氏土司文化兴边、文化治边的肯定。
据介绍,历代木氏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于云南土司中,木氏家族更有以木公、木增为代表的木氏作家群,《四库全书》中都收录有木增所写的诗文。
历史上,木氏土司充分发挥“辑宁边境”的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到丽江各族儿女的血脉深处。东汉时期,纳西族先民向汉明帝敬献《白狼王歌》三章,主动表达边地少数民族“心归慈母”的国家认同意识;元代,纳西首领以示归附,为祖国镇守一方领土;明朝,木氏土司“率众先归”,积极维护祖国边疆安定,皇帝钦赐“忠义”。
《明史·云南土司传》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府恢复重建完成后,丽江市积极挖掘其文化内涵,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做法。
为了展示徐霞客和木府的情谊,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设立了“徐霞客纪念馆”,向广大游客讲述徐霞客与丽江的情谊和徐霞客在丽江游历的心路历程。2019年12月,由木府恢复重建总指挥、首任院长黄乃镇所著的百万字作品《木府通论》正式出版发行。
2012年6月,电视剧《木府风云》播出,讴歌了纳西人民开放亲和、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爱好和平、拥护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再次带动了丽江旅游的热潮。当年木府参观人数高达1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
多民族团结的交融共生
正午时分,木府玉音楼二层的展厅迎来又一批游客。这是一座重檐攒尖式建筑,由三个重檐、二十个翘角组成,房顶是藏式的铜顶,彩绘是白族的风格,雕刻是纳西族特色的,而建筑格局是汉族的,五个腾空的翘角,就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游客在这里欣赏丽江壁画,聆听讲解员解说,感受丽江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丽江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挖掘木府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和内涵,把“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恢复重建木府不易,而守住木府、将其所承载的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出去更是重任在肩。”陈桂云说,木府讲解员由最初的十来人发展为一支40多人的队伍,来自白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等十余个民族的讲解员亲睦共处,成为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依托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木府将“忠义”牌坊、《两关使节》、“诚心报国”“忠孝文武”“益笃忠贞”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融入讲解词中,激发市民和游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如今,木府不仅成为宣传丽江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成为丽江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电子讲解普及的情况下,木府仍然坚持人工讲解。讲解员身穿纳西族传统服饰,通过饱含感情的讲解,让游客更能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温度。统计显示,木府自1999年开馆至今,参观人数已达1181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75亿元。木府还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家乡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我们通过‘走进木府·感受文化’‘遇见·木府’等持久生动的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丽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和庆媛说。
丽江木府,这颗多民族交融的璀璨明珠,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不仅是木府,近年来丽江市拓渠道、搭平台,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各族群众的生动写照。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1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3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40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个,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64个,市级示范单位509个。
下一步,丽江将继续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陈桂云表示,木府将继续挖掘所蕴含的宝贵文化和历史内涵,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沉浸式现场教学活动,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同时,继续推进《遇见·木府》夜游项目、开发丽江壁画文创产品,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模式创新提升,推动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丽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海内外游客领略更加美好的“诗与远方”。(记者吉哲鹏 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