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的铺设完成,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现全线闭合。如今,这道总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如同一条蜿蜒的“绿色长城”,横卧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边缘,将黄沙牢牢锁住,让曾经漫天飞舞的沙尘,也不得不停下肆虐的脚步。
图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前沿。
阿拉善盟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被称为“中国最干旱的地方之一”和“生命禁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盘踞于此,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当地国土面积的35.07%,更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的83.04%。曾经,三大沙漠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扩张,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使阿拉善盟成为我国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初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自此,“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式打响,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一个半”就在阿拉善。
都说阿拉善盟治沙难,难在何处?
阿拉善的治沙之难,堪称世界级难题。这里流动沙丘占比超过70%,一场大风就能让数月心血化为乌有,早年的治沙人曾用“种十棵树活不了一棵”来形容植被恢复的艰难。
阿拉善盟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其中,阿拉善右旗作为巴丹吉林沙漠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关键阵地,承载着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
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的治沙前线,这片被称为“沙漠咽喉”的攻坚区,百米高的流动沙丘如金色波浪翻涌,若任其发展,三大沙漠将在此完成历史性“握手”,形成横跨阿拉善的连片沙海。
为此,阿拉善治沙人克服常规大型机械在沙脊间寸步难行的困难,打出“机械+人工”的组合拳,将笨重的四轮压沙机“瘦身”改良为两轮手扶式压沙机,工人则紧随其后补填麦草,编织密实的草方格“锁沙网”。如今,在沙丘陡坡上,这支队伍单日便能完成6公里草方格的铺设,效率较纯人工操作提升近3倍。
图为巴丹吉林沙漠治沙点。
一条条治沙经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也承载着阿拉善治沙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履带式液压机轰鸣作响,工人们坐在机械上同步递草、放草,两列整齐的麦草随即竖立在沙地上。如今,一台机械根据地形条件,每天可完成30至60亩的作业量,为锁边绿带合围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我们投入16台设备同时施工,日工作量达800至1000亩。”阿拉善盟产业发展和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戴玉山介绍道。
七月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一场难得的降雨将暑气揉碎在沙丘间。
在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三北“六期”蒙宁联防联治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项目现场,豆大的雨点砸在滚烫的沙面上,让草方格构成的“绿色长城”更显生机。雨幕中,三北“六期”蒙宁联防联治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项目负责人刘永强的工装被淋透,裤脚卷着湿漉漉的沙粒,他却浑然不觉地蹲在草方格旁,查看稳固状况。
图为三北“六期”蒙宁联防联治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项目工作人员检查草方格固沙情况。
“我们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先稳住流沙,再种植梭梭等耐旱植被,形成立体防护体系。随着5.3万亩工程固沙的完成,周边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培育本土沙生植物,让生态屏障更稳固、更持久。”刘永强笑着说。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黄河“几字弯”西北端,80公里黄河穿境而过,境内375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曾是生态治理的“硬骨头”。近年来,两区探索“生态+经济”融合路径,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等项目,建成83公里锁边林带,完成123万亩沙漠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茫茫沙海,阿拉善为何要不惜代价筑起这道“绿色长城”?
故事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由于生态恶劣、过度放牧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到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的峡谷,向腾格里沙漠靠拢。时至今日,在阿拉善盟的卫星遥感图上,能清晰地看到雅布赖山风沙口处的3条流沙带,两大沙漠已有“握手”之势。
得益于2024年秋季充沛的降水,阿拉善沙化地区春季土壤墒情好、天气回暖早,为植被种植和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2月中旬,阿拉善盟抢抓春季回暖前的冻土期,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大幕,吹响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的冲锋号。历时近五个月,在全盟干部群众的全力以赴、合力攻坚下,在历年治理基础上,最后431公里的林草锁边带缺口顺利补齐,一道总长约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蜿蜒在阿拉善大漠间,实现了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这不仅是中国防沙治沙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干旱荒漠区的生动实践。
“431公里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只是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果,持续巩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实施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林草湿保护修复,保护好公路线、河岸线。”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工程师海莲说,“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未来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巩固好‘绿进沙退’的好局面,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压草方格。
45年,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生,也是阿拉善盟治沙投入的时间。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以来,面对荒漠化威胁,一代代阿拉善人胸怀大局、矢志不渝,连续45载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建设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1856公里,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在祖国北疆大地上描绘了一幅“绿带锁黄龙”的壮美画卷。
45年来的持续坚守,让绿色成为阿拉善发展的主色调。如今,全盟实现了草原植被盖度与森林覆盖率的“双提高”,以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减少”。现有森林面积20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提高至8.42%;草原面积13552.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建盟初期的不足15%提高至现在的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由2004年的16.83万平方公里和20.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4年的16.33万平方公里和19.64万平方公里。
图为沙地梭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阿拉善盟的治沙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在这片广袤的沙地上默默耕耘。他们用双手、用汗水,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边缘,一点点勾勒出绿色的轮廓,有效阻截了三大沙漠外缘流沙的扩散蔓延,守护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北方粮仓,保障了京新高速、临哈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荒漠生态系统呈现逐渐向好趋势。林草锁边带的合龙,筑起的不仅是一道生态屏障,更是一代代阿拉善人与自然抗争、守护家园的见证。
作者:王萍 侍新元 徐晓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下一篇:对口援疆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