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甜多汁的彩椒出口俄罗斯、翠嫩欲滴的菜薹走进粤港澳,清香可口的豌豆苗进入北上广……进入6月以来,青海省内大批高原冷凉蔬菜陆续上市,不仅丰富了高原人民的“菜盘子”,也充实着全国各地的“菜篮子”。
冷凉蔬菜,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青海省内年均气温仅3.4摄氏度,独特的气候孕育出品质优良的冷凉蔬菜,因品质好、口味佳,近年来备受市场青睐。每年5月至10月,南方蔬菜生产进入“空窗期”,青海成为蔬菜生长宝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县抓住机遇,2019年起建设供港澳冷凉蔬菜基地,与海关部门对接建立合作机制,2023年,互助高原冷凉蔬菜在全省率先实现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海省立足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洁净的区生态优势和错季生产特点,把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狠抓基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品牌价值,拓宽输出渠道,保供输出能力大幅提升。目前,蔬菜已是青海仅次于粮食、油料的第三大农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58万吨以上,其中有70万吨向外输出,今年1至7月份全省输出冷凉蔬菜2000吨左右,是去年同期输出量的2.1倍。冷凉蔬菜已逐渐成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蔬菜销售市场趋于稳定,全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小农散户。目前已培育的蔬菜龙头企业13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达1500家,蔬菜种植的农场达2300家。实现了蔬菜种植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产能稳定性强,增加了市场认可度,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
目前,全省冷凉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的湟水河流域、黄河谷地、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在突出河湟流域,兼顾其他地区,加快推进“菜篮子”生产基地向黄河流域战略转移、向柴达木区域拓展,蔬菜基地建设由西宁、海东、格尔木三点一线的城市郊区和河湟谷地中心城镇周边及川水地区,延伸到各州府县城周边和灌区控制的东部浅山地区,湟水流域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以设施农业发展为主,结合部分地区冷凉优势,大力发展供港蔬菜。沿黄流域地区逐步加大设施发展同时兼顾露地蔬菜。柴达木地区充分利用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设施蔬菜生产除保供当地外,积极探索戈壁盐碱地设施农业发展。全省15个重点县建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复种蔬菜、种苗繁育、食用菌生产分区,总体呈点状分布、带状发展的格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