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万余口四川农村户用沼气池,实际使用率仅32%,近七成长期“沉睡”,在四川乡村,这些曾经的“能源明星”正逐渐沦为安全隐患:盖板破损、池体塌陷、管线老化、警示缺失,成为农村地区体量最大、风险最高的有限空间安全隐患。如何让这些闲置沼气池安全“退役”或重焕生机?11月7日,2025年四川省农村沼气安全生产暨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培训活动在眉山市青神县举行,明确2026年底前,完成全省219万户用沼气池的全覆盖排查,建立“在用、闲置、改用、废弃”四类管理台账。
图为专家为与会嘉宾进行培训。
“大量闲置沼气池的安全风险已不容忽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领导在培训会上直言,此次会议的核心是要以青神县白塔村试点为样本,探索“数量大、分布广、隐患多”的破解之道。
针对不同状态的沼气池,此次会议思路聚焦精准处置:在用池推广“一站式”托管,让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持续发挥效益;闲置池结合农村改厕等民生工程盘活,避免资源浪费;废弃池则严格按规范拆除,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各地还将强化科技赋能与资金保障,探索“政府+农户”的成本分担模式,让安全处置既有技术支撑,也有资金保障。
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领导则从长远发展角度提出,农村沼气转型需紧扣“双碳”战略机遇,实现两大转变:利用方式从“气电并举”向“以气为主”转型,盈利模式从“能源效益”向“多元效益”升级,通过绿色燃气核证交易,让生态价值真正变现。
图为与会人员查看白塔村被改造成化粪池的沼气池。
培训会现场,青神县白塔村的试点实践让“分类处置”不再是抽象概念。这个总投资67.68万元的试点项目,历时3个月完成172户180口沼气池的处置,形成了四种可复制的模式:原养猪场配套沼气池采用“闲置封存”,预留未来复用空间;农户建房地块的沼气池“报废拆除”,为住房建设腾出空间;闲置沼气池改造为化粪池,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既解决了安全隐患,又贴合乡村生产生活需求。
专家解读环节,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严凤博士强调“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有限空间作业原则,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雷云辉详解沼气池选址、防火间距等技术规范。
不止青神,四川多地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解法。泸州市开展全覆盖摸底排查,建立专项清单并实行差异化补贴,2024年以来已完成4000余口沼气池安全处置;大竹县通过“地毯式排查、分类化台账、优先级处置”,累计化解527口高风险池隐患;江安县则以“网格化监管+文艺化宣传+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原创《沼气歌》快板普及安全知识,组建持证技术员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连续五年安全“零事故”。
下一步,全省将以“青神经验”为蓝本,每个市(州)至少选择1个村开展试点扩面,同步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的长效机制。
作者:姚汶男
下一篇:中国跳水,不是“天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