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是不懂历史之人,谈起京观必定会认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其实这道风景线埋藏的是无数的暴力与杀戮。京在古文中的意思有高丘之意,而观是“阙型也”。两军作战之时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若是想要论军功大小,须得斩下敌人首级。所以逐渐衍生成古代的战胜方,将战败方的首级斩下盖土夯实,从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在历史记载之中,大大小小的京观总共有70多次,而这每一次若是筑成京观,所用尸体必须在几十万以上。这是以这等数目估算,很难不让人想起白起坑杀赵军几十万人的案例。直至如今,在广西某地仍留有京观的遗址。
京观的由来
京观一词最早出现于《左转》之中,在书中记载楚国和晋国大战,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得以称霸中原。当时楚国大臣为了让百姓以及敌军引以为戒,并上书建议楚庄王筑城京观,以此来威慑他国。但当时楚庄王虽然经历大战成为霸主,但心中还是有怜悯之心,并未接受大臣的建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京观初始之时,本意是让百姓引以为戒,以此震慑他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京观逐渐变成了用敌军普通士兵的尸体来进行堆积,以此来炫耀武力,展示杀戮。
著名的京观
最为著名的京观是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余万人。两军交战若能取下敌方将领首级,那么敌方便群龙无首,自而不战反败。而白起当时却因为赵卒反覆,恐有其他变乱,便将敌方四十万人成为刀下亡魂。
然后便是项羽灭秦,秦始皇晚年因为修筑长城以及秦始皇陵无数百姓因此丧命,而项羽为了替天下血洗这一耻辱,坑杀秦军20余万人。俗话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当时秦国已经是穷途末路,秦军向项羽的投降本是表忠诚,以此来求得一时的苟活,但项羽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杀降兵。
汉书之中记载,王莽篡汉之时,为了震慑朝廷,将其反对之人及其亲属全部杀害。同时,书中记载,王莽所铸成的京观“方六丈、高六尺”,同时,京观上还有六尺高的旗杆,上面撰写反贼之名,警示后人。
更有隋炀帝时期,隋炀帝曾经先后组织兵力,以此来征讨高句丽。无奈隋朝士兵不敌高句丽,损失兵力30万人以上。而高句丽当时便将隋朝士兵的尸体铸成京观,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耻辱。
然后在浅水源之战之中,唐朝与薛举对战,当时薛举粮草匮乏,已经不足以维持持久战,但李世民却因为病情不得出战,虽然提前嘱托了刘文静等人,但还是被薛举激怒,导致唐军大败,被薛举筑成京观。
不难想象,其实京观的出现往往与战乱有关,历朝历代更迭都会有血腥事件发生,而京观也应运而生,如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春秋战国,京观的规模极其巨大,压根不是一个小数目。
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京观可谓是是战场上非常常见的存在。其实这京观背后的意义不仅仅是战场之上的一种炫耀,更是政治上的一种手段。
一来正如楚庄王大败晋军,提楚国纯子所讲铸成京观就是为了震慑他国,保得自己国家意识的和平。其次,这无疑是一种武力的炫耀,对于自己国家的子孙后代来说,这是一次荣誉,或者来说是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古语虽然常说帝王当仁义,但这却是对自己百姓的仁义,若是对敌军也怀有仁慈之心,那么天下岂不是拱手相让?子孙后代长期圈养在宫中,无法直接通过自己的双目辨别人间美丑,故而京观在本质上可以给子孙后代极大的震慑力,不至于让其面对敌军之时,仍然是优柔寡断,不至于像项羽鸿门宴,或者是吴王夫差一般,纵虎归山。
其次,京观也是战场之上,处理尸体的一种方法。虽然说这种处理方法极其残忍残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京观无疑是处理尸体最为迅速和省时省力的方法。
结论
但京观无论是如何演化,或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如何筑成京观,这些属于古代战争之中的文化,其实都是古代社会上的一种残暴,其中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彰显统治阶级的势力。这京观就如同屠城一般,都是古代血腥的延续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