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粮食,没有了粮食就等于没有了活路。那么古代闹饥荒时,灾民为何宁愿啃树皮也不下河捕鱼?原因很现实!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规模的饥荒,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汉朝总人口有5801万,后来由于战乱与灾荒,人口在30年内减少到了1506万,大部分人口都是饿死的,相当惨烈!
清朝时期也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灾荒,被称为“丁戊奇荒”,这是一次由旱灾引起的大饥荒,发生在1877年到1878年,这场灾难波及到中国山西、直隶、河南、山东等省,据记载,在这场灾荒中共有1000多万人被饿死,2000多万人流离失所,对清朝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当时老百姓靠天吃饭,雨水多的时候就能吃饱,雨水少的时候就要紧衣缩食,从1976年开始,中国北方滴雨未降,大旱整整持续了四年,老百姓家中存粮早已吃尽,粮食产量极低。第二就是当时的黑暗统治,官员向老百姓征收大量的赋税,收成好的时候老百姓都不能让一家温饱,更别说赶上百年一遇的大旱了。
第三,光绪年间,清朝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损失严重,百废待兴,然而鸦片依旧风靡,老百姓挪用大量耕地种植罂粟,粮食库存减少。当然,这不能怪老百姓,传统种植根本不挣钱,为了生存老百姓只能昧着良心种植鸦片原材料罂粟。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政府国库的储备粮食早已经所剩无几,大旱天气更是让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灾荒地区的老百姓饥不择食,啃树皮、吃稻草,甚至还吃一种叫“观音土”的东西,观音土是一种黏土矿物质,人吃到肚子以后会产生饱腹感,但土终归是土,它不能被人体吸收,会长时间堆积在肚子里,无法排除,食用者最终会被活活胀死!
当然,有些人会提出疑问:灾民为何宁愿啃树皮、吃土也不下河捕鱼?原因其实很现实,古代的灾荒一般都是由旱灾引起的,没有雨水的降临,河中的水早就蒸发干了,没有水哪里会有鱼?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把植物统统吃掉,没有了绿植水土流失严重,这也是造成河水干涸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河中有水,水里边的鱼在灾荒早期就已经被人吃光了,到了灾荒中期、晚期,可吃的活物所剩无几。当然还有更严重的,灾民从“人性”早已经变成了“狼性”,尸体成为了美味,人被饿死后,家人根本不敢将其下葬,因为刚下葬就会有人来挖尸体,搬回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