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朝皇帝都很勤政,是典型的守成之君。但晚清就出现了一位荒诞之主——同治帝。传闻清朝同治帝,虽是万乘之尊,却终日流连八大胡同,生活糜乱到了不顾颜面的地步,每天在无数白花花的肉体中流连忘返,虽然很多史学家说这是同治帝对于当时生活的一种无声反抗,但命运还是公平的惩治了他的放浪形为:驾崩于花柳病,死时几乎全身溃烂,恶臭远播,人人敬而远之。
花柳病也就是常说的性病,排名前三的有梅毒、淋病和尖锐湿疣,据传同治帝死于梅毒,这个疾病主要分为三期,特点是生殖器上出现红斑以及部位肿大,尽早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拖到三期就很难说了。那同治皇帝久居深宫,为什么会患上这样难以启齿的病呢?这要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开始说起。
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在躲避英法联军的过程中,苦命的咸丰帝最终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卒年31岁。时下,他那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登基,年号开始定位了“祺祥”,在辛酉政变之后,便改为了“同治”,意思是打破祖制,由东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共同治国。在载淳执政的前十二年期间里,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上朝也不过就是做做样子,真正操纵国家大权的是 “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直到同治12年正月,成年的载淳早已经到了该亲政的时期,慈禧太后才在大臣的谏言之下,不情不愿地撤帘归政,但是好景不长,就在亲政不久同治帝就病死于养心殿,终年十九岁。
关于载淳的死因,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天花,也有人说是梅毒,还有人说是疥疮。据一些史料记载,说同治帝确实是死于难以启齿的梅毒,这样的猜测也不无道理。史料记载“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湿盛”,意思是说,同治皇帝临终前腰部的毒疮溃烂如洞,流脓不断,后身体溃疡,并蔓延连接在一起,这一症状与梅毒患者后期症状十分相像。
在同治帝十五六岁的时候,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就早早地为同治皇帝物色了两个皇后的人选,一个是凤秀十四岁的女儿富察氏,另一个是崇绮十九岁的女儿阿鲁特氏。这两个姑娘中,富察氏是慈禧喜欢的,阿鲁特氏是慈安喜欢的,于是两个太后就为谁做皇后谁做妃子产生争议,后来在恭亲王的参酌下才选了年长一些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同治帝对于富察氏并不太感兴趣,反而与阿鲁特氏感情甚笃。对于权势欲极强的慈禧来说,自己亲生孩子这不是不跟自己穿一条裤子嘛,于是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于地位位于第二的慧妃,三番五次劝同治帝“雨露均沾”“广沛甘霖”,眷顾慧妃。作为皇帝,连宠幸哪位女人都不能做主,同治帝内心苦闷无处宣泄,索性破罐子破摔不进后宫了。然后同治皇帝毕竟年少精力充沛,长时间不近女色难免有点耐不住寂寞,加上亲政修园,被贪官所骗,朝堂上亲王重臣哭谏,后宫中两宫太后数落,他的自卑和苦闷到了极点。于是在佞臣宵小的教唆下,他开始流连于青楼妓院、八大胡同。
为怕臣下撞见,同治帝不敢不敢至外城著名妓寮,专觅内城下等私娼取乐,虽是九五至尊,但命运还是公平地惩治了他的放浪行为。
起初他只是有轻微的淋巴结肿大和下体红肿的行为,但他不以为意,也羞于启齿,依旧整日周旋于花街柳巷。直到同治十三年,在驾幸西苑时受凉,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太医全体出动集体会诊,可大家各执一词难有定论。为防止同治病情加重,太医必须轮流值守,直到十天后的一个午后,同治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四肢无力,浑身酸软,发热头晕,皮肤上出现疹形红点。
据传,在当时太医院御医李德立的后人说,同治皇帝患的是梅毒,但慈禧太后只准按天花之症相治。在清朝,天花是比花柳病更重的病,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就因患天花英年早逝,死时年仅24岁,康熙帝因得过天花而被选为皇嗣。御医们满腹狐疑,却不敢多言,只能照慈禧之命行事,其实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这是令皇室难以启齿的一种病——梅毒,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种性传播疾病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
皇帝嫖娼得了花柳病,这件事要是传出去,皇室的脸可就没了,于是两宫太后对外皆宣称,同治帝得了天花,为以假乱真,同治帝做法祈福。慈禧命令将痘神娘娘迎到养心殿,宫内铺上红地毯、贴上红对联,整日叩拜祈福,期望痘神娘娘早点将撒下的天花收回。几日后,两宫太后一起到景山寿皇殿祈求祖先神灵赐福,保佑儿子平安无事。众所周知,乱用药肯定治不好病,反而一来二去,同治的病更严重了,想不死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