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
全国演出市场开局良好,
在场次、票房、观演人数三个维度
实现开门红。
然而近期国内多个音乐节宣布延期,
引发热议。
激烈档期出现取消、延期
官宣定档在今年上半年的户外音乐节不少,四五月份也渐渐开始进入了户外音乐节竞争最为激烈的档期,除了大量品牌名气不算大的音乐节外,地方文旅引入的音乐节、IP联名或投资的音乐节、知名厂牌音乐节的数量也是相当的多。但是引起乐迷们讨论的却并非音乐节的乐队阵容,而是频频出现的取消、延期通告。
4月4日,迷笛官微发布通告,告知乐迷们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原定于4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台州飞龙湖音乐节将延期举办,门票将全额退款。3月27日迷笛官方还在宣传台州飞龙湖迷笛音乐节,发放回馈乐迷的满一百减一百消费券,同时官宣了台州飞龙湖迷笛和大武夷迷笛两场音乐节的阵容。在4月2日前后,就已零星有乐迷在社交平台上交流称感觉台州飞龙湖迷笛“不是太妙”“有一种要延期的感觉”。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4月2日,知名音乐节品牌晓峰音乐公社在深夜发布公告,通知原定于4月13日至14日在温州楠溪江举办的星巢秘境音乐节延期,理由同样是不可抗力因素,而就在不久前,晓峰音乐公社才官宣原定于3月30日至31日在广州海心沙亚运公园举办的星巢秘境音乐节因不可抗力延期了。
从1月到目前,已有多档比较有知名度的音乐节宣布因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包括了广州文化音乐节、鲜氧音乐季、网易云云谷音乐节、任意门音乐嘉年华等,这些以拼盘形式演出的音乐节中不乏大牌歌手,比如以汪苏泷、毛不易、陈绮贞为代表的独立音乐人和以二手玫瑰、回春丹、房东的猫为代表的乐队。机票、酒店的损失和行程安排被完全打乱让不少乐迷非常恼火,痛骂音乐节主办方的不少,但更多的乐迷嘲弄起了主办方:“都2024年了还不可抗力呢,卖不出票就直说,遮遮掩掩个什么劲。”
“不可抗力”有哪些因素?
根据相关法律,“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等。
而这些宣布延期或者取消的音乐节,通常和上述情况没有直接关联,比如都是在演出前一周或者几周官宣变动,排除自然灾害;一般官宣售票的音乐节都有政府相关批文,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
著名乐评人光荣透露,有些音乐节取消或者延期,的确有没办法对外说明的原因,但更多还是因为门票卖得太差,逐渐“不可抗力”就成为遮羞布。也有业内人士杨先生对南都娱乐表示,很多音乐节是纯粹的商业运作,如果票房没有到预期,成本没办法覆盖,主办方经过核算就会选择取消或者延期。
突显统筹仓促等问题
“人间四月天”才刚刚开始,就有多场音乐节纷纷发布取消或延期声明。而这些延期的音乐节,有不少其实是“遥遥无期”。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资深乐评人樱桃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音乐节取消或延期,除非确实遇到“不可抗力”,大概率是因为票价贵、阵容同质化拼凑、市场竞争激烈竞品多、主办策划宣发及执行无序等问题。“演艺人员名单高度重合、统筹仓促、管理混乱,再加上摆烂式的售后服务。如此一来,尽管线下演出数量激增,但并没有让行业往正向发展,反而搅浑了市场。”
樱桃进一步分析表示,很多音乐节还在遵循“一套演出阵容适用于多个音乐节”的思维定式——除了音乐人外,配音演员、电竞选手、综艺人均可因流量站上音乐节舞台。这就导致演出阵容重复率高,缺乏新鲜感,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根据北青报记者统计,仅在上述被取消的音乐节中,就存在嘉宾阵容重复率高的情况:房东的猫、回春丹、法兹FAZI、薛凯琪等艺人都至少重复出演了两场音乐节,温州和广州的星巢秘境音乐节更是达到了演出名单高度重合。
音乐节票价过高也被不少乐迷们吐槽。北京草莓音乐节5月4日PRO单日票(A区)达到768元,其他地区音乐节VIP正价票动辄六七百,甚至连早鸟预售票都高达四五百。大部分观众对于音乐节的体验并不满意,“一张站票好几百,音乐节里的物价还贵得离谱,有的音乐节阵容和音响设备都不是很好,观演体验很差。不知道为什么要花钱去音乐节了。”
知名乐评人卢世伟指出,从去年开始至今,音乐节市场确实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一次性”音乐节。这些音乐节门票定价过高,追求赚所谓的“快钱”。这种“一次性”音乐节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和长期发展,导致整体质量严重下滑。
音乐节海外艺人占比骤升
记者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获悉,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分析,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90万场,与2023年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与2023年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77.88%。
大型营业性演出在经历2023年的爆发性增长后,今年市场热度不减。一季度原本是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淡季,但2024年一季度市场呈现“淡季不淡”的态势——全国2000人以上的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近200场,张学友上海站、林俊杰成都站、薛之谦曲靖站、王心凌合肥站、张惠妹成都站等热门项目均在一季度上演。另据票务平台信息,超20位歌手在一季度发布全年演出计划,周杰伦杭州站、凤凰传奇常州站等多个热门项目集中开票,演唱会票务市场热度持续上升。
2023年以来,演出项目对文旅项目的拉动效应明显,因此今年开始,多地将新年文旅项目与音乐节相结合,例如,2024运河巅峰音乐嘉年华、Super Live新年音乐嘉年华、蒲公英音乐节等。此外,随着免签政策的实行,以及国际航班的增长,海外艺人参加国内品牌音乐节的数量持续增长。其中,杭州“梦想未来·闪千手音乐节”公开的五一档演出阵容包含14组海外艺人,占比超50%。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预测,在市场完全恢复的状态下,作为市场活跃度最高的品类之一,今年国内音乐节将在主题选择、内容策划、乐队邀请、商业合作等多维度提供更为丰富、更具选择性的演出产品。
多种问题促使主办方迭代升级演出产品
近日,云南德宏州纪委监委派驻州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印发《关于坚决纠治“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提出重点防范和纠治8类“新形象工程”问题,其中第五类问题就是: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以城市命名的论坛、旅发大会等,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
尽管这只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举措,但也为整个音乐节市场敲响了警钟——如果依然抱着赚“快钱”心态,举办成本高而质量不过关的音乐节,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策划过不少大型演出的音乐总监小飞就说,“在演出已成为普遍生活、娱乐方式的今天,音乐节和Livehouse 演出所展现出的气质与调性,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主办方仍然抱着‘赚一波快钱’的心态,那不如不办。”与此同时,小飞认为,音乐节市场展现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好事:消费者回归理性,将促使主办方更加注重音乐节的品质和内涵,促使主办方去迭代升级演出产品,提升音乐节的整体质量。
该怎样选择音乐节?
对于很多乐迷来说,好不容易买到了音乐节的门票,订好了差旅行程,临行前或者途中突然遭遇取消或者延期,即便是部分主办方承担部分差旅,都是影响心情的事情;主办方往往也苦不堪言,因为善后工作繁琐,取消或者延期不仅要对购票乐迷负责,还要对已经签约的乐队、工作人员做好赔偿。
国内最老牌的音乐节品牌“迷笛”也不得不延期举办,可见音乐节定档都还是会存在变数,但对于普通乐迷来说,如果有选择还是选择相对老牌、有口碑的音乐节,因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便有不可言说的“不可抗力”,善后也会相对正常,因为品牌还在;很多临时“闯入者”或者不会做品牌积累的主办方,往往坑更多。
而除了很多大型户外音乐节,乐迷可以选择相对小众或者垂直的音乐节,比如单一音乐类型的音乐节,因为主办方是这种音乐类型的常年从业者,自身知道怎样避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乐迷避坑,近些年口碑很好的“春游”音乐节,对很多喜欢小众音乐的乐迷来说相对体验较好。
此外小众或者垂直的音乐节成本也没有大型音乐节那么高昂,因而风险较低,诸如偏向实验音乐的“明天音乐节”,以及一些音乐厅举办的爵士音乐节,在音乐性和体验感方面都更成熟;而一些Livehouse举办的室内音乐节,可能不像户外音乐节那样浩大,但往往更有主题性和针对性。大型户外音乐节因为频繁延期或取消导致信用透支,认真的乐迷也可以选择在一些“小而美”的音乐节中寻找别样体验。
观点>> 靠办音乐节“赚快钱”的模式行不通了
城市主动举办音乐节,被视为解锁本地文旅的“流量密码”。按照业内估算,音乐节期间,一元钱门票大约可带动举办城市七到八元的其他消费,如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等行业消费,为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举个较有说服力的例子: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海口站,短短4天就吸引15.46万人次游客入场,让海口全市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超过当地端午假期收入的3倍,更是高出当地“五一”小长假的旅游收入。
放眼全国,2023年音乐节市场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披露,去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0.56万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100.36%;票房收入201.71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373.60%;观演人数3551.88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208.50%。与此同时,去年演唱会、音乐节下沉效应凸显,在三、四线城市举办的比例攀升,成为促进地方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音乐节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显而易见,但“繁荣”过后,弊病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近期多地官宣取消或延期音乐节的理由多为“不可抗力”。业内人士分析,大概率是因为票价贵、阵容同质化拼凑、市场竞争激烈竞品多、主办策划宣发及执行无序等问题。对举办城市来说,或许是鉴于音乐节“预售票房不佳”,难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甚至为举办音乐节使出“洪荒之力”,还可能做“赔本买卖”,于是不得不取消或延期。
特别是在“报复性”消费热潮退去后,除了一些有知名度的音乐节品牌有一定票房保障外,大多数音乐节还在遵循“一套演出阵容适用于多个音乐节”的思维定式,再加上摆烂式的售后服务,不仅没有让行业往正向方向发展,反而搅浑了市场,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不少观众对音乐节的体验并不满意,“一张站票好几百,音乐节里的物价还贵得离谱,有的音乐节阵容和音响设备都不是很好,观演体验很差。不知道为什么要花钱去音乐节了。”
城市文旅发展绝非“一锤子买卖”。应该看到,音乐节是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的打造并非易事,需要音乐节主办方和当地相关部门的长期深耕。如果只看到音乐节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计成本跟风举办、片面追求人气盲目举办,却忽视了观众的体验感,无疑会让满怀期待变成大失所望。如果依然抱着“赚快钱”的心态,举办成本高而质量不过关的音乐节,可谓是一场对自身品牌和消费者都不负责的豪赌行为,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言以蔽之,靠加音乐节“赚快钱”的模式,已行不通了。长远来看,重在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从这个角度策划举办音乐节,注重音乐节的品质,迭代升级演出产品,提升音乐节的质量,这样才能让观众选择用脚投票,谋求余韵悠长的发展后劲。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