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华东野战军是我军参战打击蒋军的绝对主力部队,共计投入40余万正规军。但战役过程中也有我军另外一支大军参与,那就是宿县之战和双堆集之战中的中原野战军。中野参战兵力12万人,在淮海战役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在华野5个纵队及炮兵的支持下歼灭了号称蒋军精锐的黄维第十二兵团。
由于华东野战军随后快速撤出双堆集,继续进行围歼杜聿明集团(邱李孙兵团30万人)的陈官庄之战,因此中原野战军获得了大量俘虏和先进装备,均出自黄维兵团。渡江战役前中原野战军主力纵队一跃从12万人暴涨到28万人的规模,跟双堆集的补充有极大关系。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华东野战军不参战,凭中野的力量,当年能否独自围歼12万人的黄维兵团呢?
理论上是不可以的。近现代战争中的围歼战,在攻守双方武器装备大致对等的状况下,攻方需要付出守军2-3倍的兵力,才有望歼灭八到九成的敌军,即所谓“全歼”。如果守军占有坚城、高山大河等有利防御条件,进攻部队需要达到守军的3倍左右甚至更多,比如1949年1月,刘亚楼率东北野战军34万人围攻蒋军陈长捷13万人把守的天津城,1947年孟良崮战役华野15万人围攻敌军3万人;如果守军并未占据明显有利条件,攻方也需要达到敌军的2倍左右兵力,才有望全歼对手。
48年12月的双堆集之战,蒋军并未占有坚城、高山,我军和黄维兵团实际参战兵力为25万对12万,达到了2比1的兵力对比,是够用的;而如果华东野战军不及时赶来支援,中原野战军自己只有12万人,蒋军有4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不光人数与中野对等,武器装备更是处于绝对上风:快速纵队就是国民党军的装甲机动部队,而黄维兵团包含陈诚起家部队、位居蒋军五大美械主力军之一的第18军,武器精良火炮多,该兵团整体实力客观上是要强过中野参战部队的。
在华野不加入双堆集战场的情况下,中野凭12万弱势部队能够拦截并围住黄维兵团,已经接近能力极限了。12万人围堵住12万人,是黄维机械化兵团忙于赶路无法充分展开的结果,也是中原野战军硬拼出来的结果。刘邓首长指出:把中野拼光也要吃掉黄维兵团。这样的情况下,中野官兵三军用命,生生堵住了黄维兵团的去路。但是围住了远远不等于能够全歼敌人,歼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尤其黄维兵团构筑起“汽车防线”之后,中野基本没有攻坚用的重炮武器,对于包围圈内的蒋军部队杀伤极其有限。
这样的对峙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即便其他蒋军部队不赶来与其汇合,黄维兵团凭借自身实力仍然存在很大的突围可能性,当然敌人突围的过程也是中野歼敌的时机,但要实现全歼十二兵团的目的,并不现实。双堆集战役,是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通力合作取得的大捷,战后华野更是不拿装备不收俘虏,全部留下来支援兄弟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