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准备放弃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计划吗?荷兰经济大臣近日表态,如果中国愿意恢复向欧洲供应芯片,荷兰“可以考虑”放弃接管安世半导体。然而,接着他又强调,即使重新选择一次,他依然会做出接管安世的决定。这种表态显得矛盾,但也反映出荷兰政府在此事上的困境。更有意思的是,荷兰政府的逻辑似乎存在严重问题,令人难以理解。
不久前,安世半导体事件出现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充满了戏剧性。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引用了一项自1952年立法以来一直没有被实际使用过的《物资供应法》,通过部长令介入安世半导体的决策。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安世的最大股东——中国的闻泰科技,成为了事件的中心。
在闻泰科技接手安世之前,这家荷兰半导体公司正面临经营困境,市场份额萎缩,技术落后。然而,在闻泰科技接手后,安世重新焕发了生机,迅速成为欧洲汽车半导体的最大供应商。正当安世逐渐恢复发展之际,荷兰政府突然出手,试图接管这家企业,采取的行动与印度政府“侵吞”外资的做法类似。
荷兰政府这项部长令,赋予了政府在一年内否决或修改安世的任何商业决策的权力,包括业务迁移和高管任免。实际上,荷兰政府的这一举措等于控制了安世半导体,公司可以在一年内被迫更换所有高管,甚至放弃在中国的业务,而闻泰科技对此毫无办法。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外界普遍认为荷兰政府的做法并非孤立,而是与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保持一致。就在荷兰政府行动之前,美国也对其“实体清单”上的企业发布了“50%穿透规则”,这一规则使得对被列入清单的企业股权超过50%的子公司实施限制。而荷兰政府的行动,显然是在配合美国的这一政策。
虽然荷兰政府否认这一点,经济大臣强调荷兰政府对安世的介入与美国将安世列入管制名单无关,但他也提到,荷兰确实得知美国政府将进入停摆状态,并希望在此期间,安世半导体依然处于被限制状态。换句话说,荷兰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替美国背锅”。
然而,荷兰政府此举的后果显而易见。在国际博弈中,所有的恶行最终都要付出代价。荷兰政府或许忘记了,安世半导体的80%芯片组装和封装是在中国完成的,安世的主要生产工艺大多数也在中国进行。尽管如此,欧洲普遍认为安世生产的半导体是“欧洲自己的”,这也让安世在欧洲车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当安世事件爆发后,中国迅速介入,宣布安世中国独立,并开始限制向欧洲出口晶圆。虽然安世在欧洲仍有20%的产能,且在德国和英国设有工厂,但这些工厂的产品仍需在中国进行封装和测试。中国政府的举措让安世在欧洲的生产陷入困境,欧洲车企面临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荷兰经济事务大臣的表态也相当微妙。他表示,如果重来一次,荷兰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这话显然是为自己挽回面子。实际上,荷兰政府已经开始考虑放弃此前实施的部长令,但这并非无条件的,前提是中国必须同意恢复向欧洲供应关键芯片。
荷兰政府的这一要求,无疑是一种强盗逻辑。荷兰先是掠夺了安世半导体,然后要求中国恢复供应,这种做法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荷兰政府的行为好比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手机,在被抓住后却开始要求失主放手,自己再“考虑”还手机的事情。失主凭什么信任这样的“小偷”?
对此,我国商务部发言人已明确回应:“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荷方停止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实际行动,也没有看到荷兰在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方面做出实质性进展。”虽然表述较为委婉,但意思非常明确:中国没有看到荷兰政府有任何缓和事态的实际举措,凭什么要求中国先示好?
中国方面同意欧洲派代表来华谈判,表明中国方面仍愿意寻求解决办法,但荷兰政府依旧要求中国先恢复供应,这显然显示出一些欧洲政客仍未摆脱过去的思维方式,依旧抱着傲慢的态度与中国打交道。欧洲政客们似乎忘记了,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不容忽视,已不再是昔日的“欧洲大国”能够轻视的对象。希望欧洲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