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记住这一天:6月30日下午,深中通道将正式通车。一桥飞架,不仅拉近了深中两地的物理距离,更是打通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要素流动的“黄金走廊”,让深中创新一体化的步伐更加稳健,创新驱动的强引擎轰鸣作响。
先看改革创新之城深圳,四十年多年的发展中,深圳GDP增长了1万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其科技创新、民营经济以及城市经济活跃度在大湾区一路领先。但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也在寻求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外溢的最佳承载地,以期做大产业新蛋糕。
再看老牌工业城市中山,产业结构升级时不我待,传统制造业改革步入深水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新兴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壮大。
如今,“大桥经济”风劲起,深中携手向“新”行。两座城市的双向奔赴,必将做大做强湾区创新生态圈,谱写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深中通道。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政府搭台
深化“政产学研”协作
“我们在创新材料方面,与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签订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让材料更加环保。”近日,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食品塑料包装这个细分赛道销量全国第一,这项技术成果如果顺利转化后,将为企业带来几千万的市场增量。
“揭榜挂帅”“市镇联动”……中山不断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支持洋紫荆、金鼎光学等一批本土公司与深圳机构开展研发攻关合作,瞄准产业需求靶向创新。
去年年底,中山举办“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推动中山智能家电、半导体照明、智能锁具等优势产业与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资源融合对接,22个深中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会议还发布了中山市企业百条技术需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千件专利成果,为深中两地搭建起产业联动互补的桥梁。
今年3月21日,由中山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活动正式启动,加速推动深中创新一体化,进一步促进深圳与中山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中山市科技局多次组织深圳的专家团队来到公司,了解产品的研发情况,询问技术创新需求。”广东名门锁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周沛康介绍,通过前期对接,双方对技术成果转化路径更加清晰,为后续合作铺平道路。
“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
“我们将借势借力深圳优质创新资源,解决中山传统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中山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围绕新时代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技术创新需求,借力深圳“科创+”“数字+”“设计+”优势,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深中两地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的内生动力,精准匹配深圳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平台,促成双方合作。
为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中山市政府1号文《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明确提出,支持深圳等外市科技计划项目到中山开展成果转化,享受国家、省级项目成果转化同等政策待遇,企业研发费最高补助500万元。
2023年以来,中山科技部门共向深圳有关机构推送了中山企业技术需求20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共促成合作项目超40项。两地技术交易活跃度迅速攀升,2023年共达成31项深中技术交易,合同金额5370万元,同比增长144%。
企业“唱戏”
“深圳研发+中山智造”成趋势
走进新益昌中山产业园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LED封装设备固晶机,正以每小时6万至11万次的速度进行固晶测试。这里是高端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山翠亨新区的生产基地。
新益昌总裁办主任袁茉莉表示,深圳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中山制造业基础比较成熟、产业链完备,能承接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深中通道的开通能够更好地实现两地产业联动。未来,公司研发在南山,总部在宝安,生产在中山,依托于深中通道的链接,实现人才和制造优势互补,助力新益昌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深中通道的开通进一步加速两地创新要素的流动融合。在这一背景下,“深圳研发+中山智造”成为一种趋势。
据悉,中山积极对接深圳华为、腾讯等多家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平台,有20家深圳企业入选中山数字化智能化供给生态资源池,推动了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格创东智科技等与中山企业组建数字产业生态,引进中软国际落户东区、深圳华工能源落户小榄。
2023年6月,深中首次联手面向全球招商,宣布共建珠三角第一个跨珠江口经济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以深中经济合作区为载体,中山正结合深圳“20+8”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中山“十大舰队”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产业链协同互补、优势产业规模扩张、新兴产业增长点培育的思路,共同培育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能源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下一步,中山将积极推动深中经济合作区落地,将深圳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与中山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充分对接,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中山生命科学园。
平台赋能
释放创新“湾有引力”
“深中通道开通后,我和同事去深圳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会更加方便,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研究院的辐射力和服务范围!”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峰介绍,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掌握的国际先进低温技术,可以为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惠州)等大科学装置提供配套低温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强化中山与湾区城市的创新联动。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
建设高端科创平台,成为中山吸引区域创新资源,深化区域创新合作的关键一招。
不久前,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下称“中山药创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目前,中山药创院已引进40余个领军人才团队,开展近40项新药研发项目,带动致本医药、再极医药等一批创新药企落地成长。
落户中山三年,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9个科研团队孵化高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5家。今年秋季,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新校区即将投用,这里将成为涵盖光、机、电、算、材等专业学科的硕、博人才培养基地,为湾区光电产业发展融合注入新鲜血液。
借助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中山将把“湾区光谷”将打造为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聚集地和创新人才向往地,力争到2026年实现光电产业总产值破千亿,再用3到5年时间实现营收翻一番,高新企业超过500家,研发占比超8%。
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中山还整合了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统筹规划建设集大科学装置、孵化育成、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科技资源集聚区——中山科技创新园,让“大院大所”的资源形成合力,辐射湾区。
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中山的创新突破就是要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利用制造业优势,中山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等形式吸引湾区优质创新要素在此汇聚、重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创新协同、合作共赢。”
当前,中山正探索在“湾区光谷”、中山生命科学园等科技产业园区率先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共建技术转移和交易中心,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翠亨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实验平台,依托西湾国家大型仪器科学园,引进深圳仪器类企业到中山落地和实施成果转化。
未来,随着创新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山必将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完成“制造之城”到“创新之城”的蝶变。
南方+记者 杨慧荣
【作者】 杨慧荣;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