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自己的孩子不是牛娃这件事,其实从孩子没出生时我就已经意料到了。因为“凭什么”呢?我跟老婆是能力普通的人,双方的父辈、祖父辈、曾祖辈都是平淡无奇讨生活的人,连在60年代的文歌中双方家族都没有一个人受到过“冲击”的平凡众生。怎么就那么巧,到了我这一代,就一下子能生出一个先天禀赋奇特的牛蛙?
孩子出生后,一直到今年即将升入初中。“不是牛蛙”这件事,一直是我和老婆的共识。当然,后来孩子长大了一些,懂得的道理多了,他自己也加入了这个共识,认识到自己不是牛蛙。并且,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经历,也证明了我们的这个共识。例如:
但是,大家知道吗?虽然“不是牛蛙”是我们全家的共识,但“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很牛的牛蛙来养”,也是我们全家的共识。那么,什么样的牛蛙是“很牛的”的呢?
我们从小就通过大量的家庭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我的旧手机相册里,还留着几百次家庭科学实验的照片,在孩子3岁后的所有时间里,对物理常识、化学常识、生物常识的探索,都是家庭的日常;
我们从小就通过大量的观察、讨论,培养孩子对社会科学的兴趣。在2017年抖音还是正经app的年代,我们在抖音上收集了用户实拍的200多种职业的短视频,其中一些职业是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甚至你想不到那也是一种职业。我们用闲暇时间,和孩子一同观赏。从剥椰子壳的工人,钉马掌的牧民,从城市下水道维护的工人,到玻璃工艺品吹塑艺人,让孩子知道每一项物质或精神的享受,背后都有无数的人在奔忙;
我们从小就通过远足,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以“社会一员”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在郊区某个幼儿园门口,摇摇欲坠的路灯旁拨打市政热线,反映路灯可能掉落的危险,下一周再前往那里时,看到路灯已经修复,就表扬孩子“保护了小朋友们的安全”,带他去餐馆吃一顿好吃的;从幼儿园中班开始,我们就在爷爷居住的老社区散步,每次外出都统计小区外墙墙体剥落的情况,并记录下来。直到2022年(历经6年),孩子当选本省少代会代表。孩子将几年来的观察、统计结果与改进办法写成提案,并带着这份提案参加了那一年省少代会;
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开始了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教育。与很多文章所宣传的“宏大”不同,我们坚持认为,孩子只能从身边小的细节入手,才有可能理解“伟大与变革”。国土辽阔,文化深厚,社会变革激荡磅礴,一个孩子又该如何对这些进行正确的认知呢?为此,我们以家乡为“大本营”,鼓励孩子在家乡的土地上,寻找古迹与传统文化的遗存。我还记得,第一次的探索是在2015年孩子5岁那年的“平安夜”,我们避开了街上的人群,带着孩子扎进了老城区的几个巷口,寻找传说中的古井。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无心之举,却成为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成长的福音”。从那时起,寻找古迹,就成为孩子痴迷的爱好。7年来,300多个周末,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都走在寻访家乡古迹,与当地居民访谈的路上。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革命战争年代烟火尚在的遗迹,充满活力的农村市集,阡陌纵横的河道与静谧美丽的村庄,这一切都在让孩子认知到“家乡很牛,中国更牛”;
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与生活”。我们常常寻访那些近代工业遗迹,前往家乡采煤业在鼎盛时期遗留的众多矿井,去看一看食堂、子弟学校、电影院;以及那些经过治理或没有经过治理的采空区、塌陷区。我们在“青年渠”水利工程遗址,顺着十几公里的水渠骑行,寻找泵站,在村子里听老人家说当年牺牲的工人,与后来更为高效的灌溉方式;
我们从小就开始进行基于“真实世界”的阅读。由于现在的孩子营养水平、媒介接触频率、互联网接触年限,都远远超过父母成长的年代,因此,我们把大量时间用于“避开了课内指导读物”的阅读,以孩子平日看到、听到、想到的为出发点,带着“入世”的精神,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家里,楼下有3个书架,楼上有2个书架,从亚非拉的神话传说,到菲律宾的地理物产,从PLA援外日记,到方术道法,从契诃夫到鲁迅,从长征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从海明威到塞林格,我们完全将阅读成为精神愉悦、见识开拓、家庭话题的重要部分。几百本由世界的真相与内心的美好交织起来的阅读经历,让孩子获得了踏实感;
我们也避免了把孩子送入课外辅导机构。即便在本文上面列举出来的问题一直存在的情况下,我们也更多的鼓励孩子观察、记录自己的学习行为,找到不足,陪他一同改进。如果短期内没有改进,既没有批评,也没有冷暴力。就继续复盘,继续打起精神来改进。我在知乎的另一篇文章里,比较详细了描述了2020-2022年间,在不上机构的情况下,大幅度改进孩子学习成绩的过程。不再赘述。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但一是,一直在持续地进步,二是一直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几年来,由于我们把自己的资质普通的孩子当做“牛蛙”来养,孩子既能认识到自己比其他孩子优秀的地方,更能认识到自己跟其他孩子差距大的地方。孩子也获得了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成绩。这些成绩让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个事实: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大量值得孩子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这些成绩如果写在“小升初简历”里,会是牛x闪闪的清单。但好在,现在的小升初直接升学,没有什么自主招生的简历需求了,我们也能以平和淡定的心态,直升学区公立七年级,免去了不必要的虚荣错觉。对于优秀的地方,我们花费时间、精力来维持着;对于差距大的地方,我们小幅度、但是不停步的努力着。
一切人生都在追求幸福。而幸福是一辈子的进行时态。先有人性得到基本的尊重、对世界的认知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个体之间实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才可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比较幸福与满足”的状态。只有在这个日常生活的“比较幸福与满足”的常态下,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我也无比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但我不相信,资质平常与不上机构的人,就无法优秀。世界那么大,生活那么美好,在爱意的包容与享受中,走着正常的道路,努力、奋进,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路吗?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孩子平平常常,我们全家普普通通。但是,我们确信自己的孩子很牛。因为他的心里所装是家国,脑里所想是幸福,眼睛所睹是世界,脚下所踏是故土,而每天的学业,也在凭着他自己的能力,曲曲折折,慢慢但持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