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园建设是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满足群众运动需求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优化体育公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体育配置体系,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公园条件等公共场所配建健身设施,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体育公园sports-park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休闲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一般地,根据陆地面积对体育公园进行分类,包括微型体育公园、小型体育公园、中型体育公园、大型体育公园,各自有对应的服务半径。
1、选址
体育公园项目选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应符合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
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空间,采用复合利用的方式建设体育公园。应融入城镇绿地系统或慢行网络。
应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发展趋势相适应,优先布局建设在距离居住人群较近、覆盖人口较多、健身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
应符合GB50180-2018中5min生活圈、10min生活圈、15min生活圈的规划要求,均衡布点。
应避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区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台风等地质和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自然生态红线保护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地区。
2、规划设计
应统筹考虑城镇规划布局、土地占用规模、居住人口规模、区域生态环境、交通状况、地区功能产业布局、场所定位、可持续发展等情况。沿城镇主、次干道的体育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应与城镇交通和行人走向,流量相适应。
体育公园的整体空间效果应和谐美观,应因地制宜布局健身设施,体育元素与公园风貌协调适。健身设施的建设不应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破坏自然景观。
应统筹考虑体育公园与服务半径内其他健身设施之间的功能协调和面积配比。宜通过设置多功能公共运动场,灵活设计场地尺寸等方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体育公园消防、安全、卫生、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见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公园和各类健身设施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无障碍设计应符合GB50763的规定。
应通过控制健身设施与建筑物的距离、设置动静分区、绿化种植等方式降低体育公园使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应采用绿色、生态的工程设计手段和施工方式,采用节地、节能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应体现体育文化元素,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和我国传统文化特征。
宜为运动人群提供舒适的运动环境,包括必要的冬季日照和夏季遮阴、较高的绿视率水平。
公园和各类健身设施宜满足适儿化和适老化设计的要求。
3、用地配比
体育公园用地应符合表2的规定,包括绿化用地、健身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体育公园用地配比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进行计算。
体育公园应按照表3的规定,分别计算绿化用地、健身设施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和水上运动用地的面积及配比。
1 8 8-3 1 1 8-3 2 1 3
文旅康养,农村农业、产业园区,场馆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矿山土壤水环境等投资运营改造智能化升级!
生态研究
燕行说道
媒界评论
体教前沿
生态瞭望
燕行书屋
健身家园
政策公告
生态融合
燕行视角
国学经典
国体认证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