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子
创新打造思政“金课”的密码,都藏在哪些社会“大课堂”里?
近日,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团队到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与纪念馆研究人员、讲解员一起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金课”集体备课。这是广东发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引领作用,集聚工作室学员力量,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等重难点问题开展联合研究的创新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近年来,全国教育战线积极探索抓好思政教育,思政课建设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思政课育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广东创新推出线上+线下、思政名师+场馆专家的集体备课方式,是名师示范引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加大教学研究力度的有效探索,有利于增强思政“金课”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难点在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需要链接“大社会”。
从教室内到校园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思政课堂有一份看不完、走不尽的“行走地图”。以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为例,这里展示着饱经战火洗礼的革命文物,讲述着抗战岁月的“超燃”故事,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一众名师走进红色展馆、挖掘红色资源,有利于让思政课“活起来”、正能量“火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表明,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更加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式授课施教,才能确保思政“金课”触动心灵、取得实效。
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与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息息相关,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有新时代的“大先生”。
一方面,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训练尤其重要。此次集体备课集聚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团队力量,深意正在于此。另一方面,“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思政课教师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此次集体备课安排了参观红色展馆环节,一众名师近距离了解香港秘密大营救、广九铁路沿线鏖战等典型案例细节,这种触动心灵的教育相信必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这就需要构建涵盖不同学段的育人“大格局”。
从因“龄”施教角度看思政课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强调“情感”,中等教育阶段强调“认同”,而大学更多的是“理论”。如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是基本思路,也是一大难点。此次集体备课,内容之一便是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课异构”,尝试解决有效衔接等问题,以画好大中小学“同心圆”。在名师名家的群策群力下,满意的答案必定触手可及。
“真理的味道”充盈在“小课堂”,也弥漫在“大课堂”。广东思政名师去红色展馆备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堂“金课”,必能让青年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
【作者】 孙文静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