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5日,几夜未能安眠的粟裕,最终决定向党中央发出电报:改变渡江战役作战部署,将渡江战役的时间推移至4月20日。而这已不是粟裕第一次向党中央提出相左的作战部署计划,但令后来的粟裕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临阵作战时提出的这样一份建议,竟然最终会被党所采纳,而最终决定的渡江战役作战时间,也改变了后来新中国的命运。
是真和平,还是拖时间?粟裕决定攻破蒋介石阴谋
1949年1月,在淮海、平津战役相继落下帷幕之后,国军已损失了高达百万的精锐部队。人人皆知蒋家王朝大势已去,而蒋介石这个民国的“大统领”,也在党内众怒之下不得已于当月21日宣布“引退辞职”,但却依然在浙江的老家奉化,关注着中华大地棋局的变化。
既然打不赢,那就只能谈了。代替蒋介石,新上任的李宗仁一面放宽了此前蒋介石连坐而诛,竭泽而渔的政策,一面派出了以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等人组成的和平谈判代表团,开赴北平与我党进行谈判。一时间,国共双方看似大有缓和之势。
但是,在表面风平浪静的背后,国民党真的老老实实,稳如泰山吗?在长江江畔每日侦查敌情,琢磨下一步军事行动如何开展的粟裕,不止一次在江边每日看到来来回回,巩固长江防线的国民党军队。而在另一边的北平,国民党的代表团虽然号称是以和平而来,但是经过数日的纠缠撕磨,却始终没有答应一条我党提出的和平条件。
因为在我党提出的“和平谈判”要求中,第一条就是“审判战犯”,而蒋介石,蒋中正的大名,则赫然位于战犯名单之首。
这显然是让身在奉化的蒋介石坐不住的,但是对于已经按捺不住的他来说,这场谈判谈不拢也要谈:因为这样一来,国军就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巩固长江防线,再等到美、苏两大国结束当时在柏林的对峙,干预中国局势,他也很有可能实现和我党“划江而治”的局面。
只是,蒋介石的这点小心思,在当时我党那里是很难确定下来的。这并不是因为我党不知道蒋介石从始至终对权力贪婪的野心,而是在几年解放战争下来,不止我军有许多优秀的士兵、将领在战争中光荣牺牲,更有无数黎民百姓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如果和国民党能够实现和平谈判,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就可以保全中国富庶的江南地区,这也对后续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或许都把蒋介石想得太好了。
而粟裕在等了军委数日的命令,又眼看着长江沿岸源源不断修筑工事的国军士兵时,最终决定再一次想中央提出建议:“将准备进行渡江战役的时间,推迟至4月20日。”而这也是后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也改变了中国未来命运的决定。
为什么在前线的粟裕,会十分紧迫地建议军委改变渡江作战准备的时间?因为一方面,粟裕本人,包括军委在内的领导班子们,都意识到了蒋介石依靠谈判拖时间的企图;而另一方面,如果等到四月中下旬后,长江进入汛期,水位上涨,届时渡江战役将更加难以开展。可是,提前进行作战准备的风险在于很有可能打破有着和平希望的国共谈判,而这也影响着前线将士的安危,江南百姓的生死,想要下定这一个决心,需要有很大的胆识。
最终,中央批准了粟裕临阵改变作战部署的决定:提前准备,而这也影响了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写的那句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虽然粟裕改变后的部署,也扭转了中国命运的走向,但是自古以来临阵改变部署就是兵家大忌,可为什么毛主席等党领导,最终还是会信任粟裕所做出的决定?这就需要从一年前的那一次粟裕“拒绝过江”的故事说起。
粟裕拒绝过江,内有苦衷却最终以弱胜强
和1949年粟裕迫切想要指挥部队打过长江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948年1月时,粟裕在接到军委让华野“过江”的命令,却一直摇头,迟迟不肯过江。
这并不是因为粟裕怯战,而是因为当时的他自己也有着难言的苦衷。和夸赞他总打“神仙仗”的林总一样的一点是,粟裕虽然打起仗来如秋风扫落叶,雷厉风行,但是没有把握的仗,他总需要倒骑在长板凳上思虑许久:1948年,虽然蒋介石的从陕北、山东伸出来的两只拳头均被我军以蟠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胜仗粉碎。但是,当时的蒋介石却依然把持着重兵,对解放区虎视眈眈。为此,毛主席等党中央做出决定:与其等蒋介石打过来应敌,不如主动出击,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火引到国统区去,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然而,当时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加起来就有13万人,13万人长驱直入到距离南京只有七百里的大别山,蒋介石一定不会无动于衷。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部队,需要另一支部队作为掩护,吸引蒋介石在中原部署重兵的注意力。这时,毛主席等军委班子一致认为,有过在苏北、皖南地区孤军深入,与敌军开展游击作战的陈粟部队,或许是执行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
但是,粟裕却并不同意当时中央军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在粟裕看来,当时蒋介石兵力执着于对中原的争夺,纵便是自己的华野部队孤军深入,也不见得会引起蒋介石主力部队回旋驰援的注意力,只会派遣小顾兵力进行层层阻击。而且,当时我军还并没有后续攻克济南这样坚城的经验,一旦进入江南地区,被蒋介石部队坚壁清野,部队将很难在南方一带存活。因此,粟裕认为渡江把战火引到国统区是未来的必然行动,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为此,粟裕把自己的建议交给了陈毅,让陈毅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建议。而陈毅思来想去,既觉得军委的命令得执行,但同时又觉得粟裕的想法有道理,一时间也拿不定了主意。于是,就建议粟裕把这份建议交给后续要配合的刘、邓手中,而刘、邓看后,也明白当时华野的难处,也就批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要是目前渡江有困难,可以迟一些。而粟裕将这些老总的意见们整理起来后,总结成了一份电报,发给了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说自己是“斗胆直陈”,至于意见是否采纳,全凭借主席等人的定夺。
而主席等领导班子,也十分重视来自前线粟裕的建议。因为在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之后,毛主席就断定了粟裕定能成为“一方大将”,甚至提出“前线的战报,可以先交给粟裕来看看意见,随后再来给我。”而在得到粟裕拒绝渡江的消息后,毛主席更是请陈、粟二人来到中央,当面说明问题,分析战局。在粟裕当面直陈了自己的观点后,毛主席最终决定:“不再让粟裕部队承担过江的任务。”
但是,不去过江作战,粟裕的部队会被放在哪里呢?粟裕向毛主席提出的请示是,把华野留在中原,再打几个大仗,消灭国军在中原的有生力量,随后再进行渡江作战也不迟。而毛主席也在后来批准了粟裕的请示,并且鼓励粟裕要“在中原多打几个大胜仗”,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豫东战役。
而在豫东和国军进行作战期间,粟裕领导的华野直接和当时国军的邱清泉第五军、胡琏的第十八军进行过前前后后的接触与交锋。在为期不足1个月的战斗过程中,粟裕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依然率领部队攻克开封、围攻黄百韬兵团,前后歼灭敌军9万人——而这也是中国解放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为后来的辽沈、淮海战役等大兵团作战提供了鲜明的经验样板。同时,也因为粟裕作战部队的来去如风,使得邱清泉的第五军长期以来疲于奔命,而山东济南则被许世友的部队围攻,没过多久山东济南这座千古坚城便迎来了他的解放。而这也标志着,再也没有任何大城市,能够阻止解放军的进攻了。
正是粟裕起初的“不愿过江”,保存了华野的有生力量,也消灭了国民党盘踞在中原的部队,为后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准备了充足的底气。
渡江战役执行之际,粟裕再次先斩后奏,消灭国军残军
而在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之后,粟裕却再次先斩后奏,指挥前线部队消灭了国军的残余部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渡江战役的作战计划成功实行之后,被国军号称是“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在一夜之间便土崩瓦解,国军的虚弱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之下暴露无遗,而这却与当时军委的预估截然相反:因为当时军委认为,虽然解放军获得了淮海、平津战役这样的大胜利,但是放到渡江战役时,我军一来没有大规模两栖登陆的作战经验;二来,蒋介石为了逃跑,很有可能还留下有相当一部分有战力的部队。因此,我军在渡江战役后面临的困难,可能要比三大战役难得多。
但是,军委也没有料到蒋介石领导下国军的腐败,竟然脆弱到了这种程度,而这与此前我军“徐徐进军,切莫恋战”的计划,格格不入。
为此,粟裕在指挥渡江作战时,再次临阵改变计划:从缓慢行军,稳扎稳打到鼓励部队实行穿插战术,着重消灭国军的有生力量部队!而粟裕在向前线下达这一命令之后,才向军委进行上报。但也正是因为华野解放军的秋风扫落叶之势,让失去长江的国军再无在中华大地上翻盘的可能。
为什么粟裕三番五次地修改作战部署计划,都能够大获全胜呢?这除了因为粟裕的优秀指挥能力以外,也少不了毛主席为首军委领导的支持。虽然粟裕长期以来说自己是“斗胆直陈”,但毛主席等军委领导在面对不同的意见时,都选择的坦然接受,从而让前线的粟裕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出军队最大的灵活作战能力,永远出乎于国军的预料之外。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详细科学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而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坚持相信粟裕作战指挥的原因,这也印证了实事求是,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朴素的一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