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舞台上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就琉球问题发声后,日本媒体反应激烈,连续一个月频繁发声,甚至要求中国“收回言论”。这一事件表面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交锋,但背后却有着百年历史的纠葛与复杂的利益博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提到琉球问题会让日本如此紧张。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在第三委员会的辩论环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发表了精彩的发言。西方国家和日本在会上频频拿一些不实信息攻击中国,孙磊大使逐一反驳,特别点名了日本在历史问题和原住民权益上的问题。谈到日本时,孙磊大使提出了两点:第一,日本至今未认真反省其侵略历史;第二,日本仍然歧视冲绳等琉球原住民。特别是后者,直接触及了日本的痛点。
会后,日本媒体多次要求中国“收回言论”,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到11月,日本媒体仍然对此耿耿于怀,持续发声。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要从历史上去追溯琉球问题。
琉球群岛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宗藩关系。然而,在19世纪末,日本通过武力吞并了琉球,这段历史至今仍是琉球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的领土仅限于四大本土岛屿,而琉球群岛在战后由美国托管。直到1971年,美日签订了《归还冲绳协定》,但这份协议只是美日之间的私下协议,至今中国都没有承认其合法性。
现如今,琉球面临着双重压力。首先,琉球人要面对文化认同的危机。尽管日本政府宣称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但琉球人在语言、习俗、文化认同等方面与日本本土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这些差异并未得到尊重,反而在日本政府日益同化的政策下逐渐消失。其次,琉球承担了极为沉重的美军基地负担。琉球面积仅占日本国土的20%,却承担了74%的美军基地。基地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飞机噪音、环境污染、美军犯罪等长期困扰着当地居民。而且,在疫情期间,琉球地区的医疗资源也明显劣于日本本土。
更让琉球人不满的是,他们的和平诉求往往被忽视。近年来,琉球人曾多次举行要求减少美军基地的和平集会,但日本政府对这些诉求置若罔闻。这种区别对待,正是孙磊大使所提到的“歧视”问题的具体体现。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如此敏感地回应中国提到琉球问题呢?其中有几个深层的原因。首先,日本担心琉球问题会动摇“单一民族”国家的神话。日本一直宣扬自己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而琉球人的身份如果被承认,他们作为原住民的地位就无法与日本本土的民族观念相契合。其次,美军基地问题也让日本政府敏感。如果琉球获得更大的自主权,那么美军基地的去留就成了一个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美日同盟的稳定。而且,最近日本政客频繁插手台湾问题,自然担心中国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不仅仅是中国,国际社会也在关注琉球问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建议日本承认琉球人是原住民,并消除歧视。然而,日本政府始终拒绝接受这些建议。这种态度与国际社会改善原住民处境的趋势相悖。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反思殖民历史,改善原住民的处境,而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理显得滞后。
这场外交风波反映出中日关系的变化,以前中日之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上,而现在,争议的范围已扩展到更广泛的议题。中国这次在联合国提出琉球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日本近期在台湾问题上不当言行的回应。随着议题的扩展,中日关系的维度在增加,两国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涉及更多领域的博弈。然而,不管如何,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应该是两国关系的基石。
琉球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本在历史认识和民族政策上的不足。与其要求中国“收回言论”,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承认历史、改善琉球人的处境,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应当做的事情。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外交交锋也展示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坚持底线的同时,可以更加主动地设置议题。这种变化或许意味着中国外交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毕竟,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要讲道理、守规矩。要想获得他国的尊重,日本首先得学会尊重他人。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也适用于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