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50元,如何在成都生活半个月?一群来自浙江的“00后”大学生,在今天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挑战”。
3天之后付不起房费的,将会被“遣返回家”
7月14日,来自浙江的25名大一、大二学生,跟着5名带队老师,乘坐着凌晨六点半的绿皮火车,历经30多个小时,来到成都。
“在接下来的15天里,每位学生要依靠50元的启动资金,解决在成都基本的衣食住行,完成此次‘就业体检’活动。”带队老师陈韬说,3天之后付不起房费的,将会被“遣返回家”。
开局并不容易,即使给了大家三天的“新手保护期”,但每名学生仍要承担每日50元的住宿费用。“我们的启动资金只有50元,虽然住在成都一环内,但若找不到工作,也是会被立即遣返的。”队长杨垒说。
“50元生活15天”的活动,给同学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名带队老师朱琳说:“同学们外出必须穿着队服,每天的伙食费和交通费必须严格控制,总费用限制在10元之内。”此外,比这更为严格的,是对同学们找工作时的限制:“工资日结”“三天一换工作”。一系列的要求加在一起,对同学们而言,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在严格的要求下,到成都的第一天,队长杨垒便对找工作感到迷茫。从来没有做过兼职的他,以为从线上取得了邀请,便能够直接获得工作。但真正来到了地点,却受到了招聘方的各种推脱。“我当时想,如果我第一天就被遣返,就开创先例了……”杨垒称,所幸在组员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第一份兼职——发传单。虽然工作简单枯燥,但有50元的报酬,第一天的房租就解决了。
也有同学一到成都就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我在来之前就联系了这里的辅导机构,并获得了一份美术助教的工作。”来自设计艺术学院的董晓成凭借专业技能,找到了来自成都的第一份兼职。“相比其他同学,我可能更加幸运,但我也想要尝试更多的岗位,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
如何在成都发挥价值,如何让50元发挥出更多的意义,带队老师陈韬说:“我们始终秉持着成长大于成功的理念,希望大家能够在此次实践中有所收获。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都需要真正进入社会、贴近基层去历练才能找到答案。”
体验了成都的风土人情
更感悟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由于“工资日结”“三天一换工作”的特殊要求,让同学们在找工作时比较困难,常被拒绝。但15天过去了,同学们依然收获到许多。
“看着你们自信大方的模样,相比其他兼职小时工,我更愿意给你们机会。你们敢于突破自己,值得赞扬和肯定。”林嘉怡和队员在成都某家牛肉馆获得了服务员的工作。当同学好奇为何店家愿意接受只能工作三天且工资需日结的他们时,老板娘这样的回答,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成都的温情。
林嘉怡同学在老板娘的指导下,尝试主动迎客、上菜、收拾碗筷。“非常感谢店家提供的机会,我们不仅在劳动中获得了应有的报酬,也体会到了成都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她说,看似简单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半个月里,这群勇敢的“00后”直面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有开心也有难过,但这些曲折的经历,也让他们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感悟。
在茶楼“打工”的黄晶晶同学就对生活与工作有了不一样的感想:“从晨光微露到夜幕低垂,地铁口的每一次交汇,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茶楼里的姐姐们面带微笑,穿越日常的喧嚣与疲惫,用善意点亮彼此的世界。这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闲适惬意中传递温暖的力量,让我领悟到,打工生涯不仅是赚钱实现温饱,更是寻找微光、共享温暖的旅程。”
“过去一周,我尝试了五份不同的工作,每天都在努力赚钱,同时也积极寻找下一份工作。我做过志愿者、话务员、服务员,走遍了成都的每一个行政区,游览了许多景点,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成都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大城市,它的宽广足以容纳我们……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你们也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等待我马上回家。”在回家前,沈映妤同学给父母写下了这样一封特别的家书。
“真正的财富并非金钱所能衡量,而是那些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温暖,是那份在异乡也能找到家的感觉。”李友琪同学说:“这次‘50元生活15天’的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同时也见证了团结精神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前行,用青春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据了解,这群来自浙江的大学生将会把他们打工结余的钱捐献给残联。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图片 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