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揭示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童年心理创伤原因有原生家庭不幸、父母离异、缺乏父母爱、遭受虐待、生活贫困、重大灾难等等,启涵心理FDSP认为童年心理创伤在成年后爆发,不是因为时间治愈不了伤口,而是因为只有长大后的你,才拥有了解决问题的真正压力和动力,才拥有了不屏蔽痛苦的勇气。因为在这之前的压力和创伤都还可以逃避的,到了25~30岁的阶段,来自社会、家庭、工作、亲密关系等课题的压力都接踵而来,这种外部压力突然激增和内部能量能力亟需提升的内外夹击,导致曾经管用的逃避、压抑等应对方式都不再起作用。你必须改变才能生活继续。这种爆发,一定程度上,不是疾病的开始,而是积极疗愈的信号。
一、各方面压力接踵而至
1、工作压力
从学校毕业之后,转变为职场人的身份,不再有学校、老师的保驾护航,而需要自己去做工作的选择题,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代价和结果。此外,工作中职场竞争、上级压榨、行业选择、经济收入等每一个都是给人带来较大压力的选项。
2、情感压力
在生存的基础之上,人需要发展出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在进入到25~30岁年龄阶段后,亲密关系侧重于长期发展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面临分手、结婚或离婚等严肃课题。
而亲密关系是一个人与原生家庭关系创伤模式的‘照妖镜’,如述情障碍、缺乏深度沟通能力、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信任、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等,面对这些遮掩不及、更令人无处可逃的关系问题就会显得格外棘手,便会迫使我们去直面”童年创伤”的真相并努力寻求和解途径;
3、自我实现
在选择工作、选择伴侣等涉及人生规划、发展等课题时,无形之中需要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这些人生发展主线上的主观大题,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样会驱使个体回溯到塑造自己的童年;
4、为人父母
另外,有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当进入婚姻”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便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唤醒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新生婴儿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可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惊恐地发现如今自己的行为,竟然和童年时期最排斥的父母行为如出一辙,这种惊讶之后的恐惧感、内疚感会驱使自己去思考”童年的旧有创伤”,并与之和解。否则,将会把自己的心理创伤通过代际传递,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总之在25岁~30岁间,生活在24小时的一天里,工作、亲密关系、新生/原生家庭等压力有可能一个或多个”同时降临”。突然面对”社会人”的综合压力,不得不去复盘童年依恋模式,以期改进。
二、旧有应对模式不再起效
25~30岁阶段,无法像之前一样讨好、逃避、压抑就可以‘转危为安’,这些压力的总和甚至会把曾经用来‘压抑、对抗’童年创伤的心理能量都给消耗掉,所以就会”系统崩溃”。
在孩童时期,面对创伤发展出的生存策略(如讨好、回避、忘却等)是为了在那个时期更好的生活下去。如,父母对自己的情感需求没有回应时,孩子会自我安慰、麻痹、洗脑“我不需要情感需求”,孩子还有可能发展出“我表现的好一些,父母就会开心一些”的讨好型模式。读小学时,你想,等我读中学后远离家庭就好了。读中学时,你想,等我以后考上大学就好了。读大学时,你想,等我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就好了。
而来到25~30岁时,”讨好、回避、追求完美”等让自己更好存活下去的模式,无法让自己生活的更加优质。甚至还发挥了反作用。讨好,让你在职场筋疲力尽;每天脑海里回荡着一个”累”字,分不清是心累还是身累;此外,还让自己得不到尊重;回避,让你在亲密关系充满矛盾;这会表现在无法推进关系向前发展,无法深度交流、自我暴露,更加无法建立信任,当这些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出现,关系充满隔阂;追求蛮美,让你充满焦虑和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久之,会极大消耗工作热情,影响职业发展;
这时,旧有模式失灵带来的痛苦,会逼得这个人不得不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从而去寻找更健康、更奏效的新方法、新模式。
三、个体惰性阻碍心理创伤修复
一个人只有在碰壁时、痛苦时,才会自发地、主动地去思考”童年创伤”的议题。这是因为,懒惰是人类本能、心理动机、环境影响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单纯的“性格缺陷”,而是生物进化遗留的节能机制、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以及现代便利生活催生的适应性行为。
1、摒弃惰性的顽固性
人类大脑默认通过最小能耗维持生存。原始环境中,食物稀缺且体力活动消耗巨大,减少不必要的行动能降低饿死风险。这种“节能基因”被保留至今,例如久坐时身体会自动放松肌肉,思考复杂问题会本能回避。研究发现,大脑消耗人体20%能量,可以说大脑是人身体中最耗能的器官。高耗能使其更倾向于选择“低功耗模式”,例如刷短视频比读书更容易被选择。会本能地选择最省力、最自动化的路径来处理信息。在童年形成的应对模式(如遇到冲突就回避),正是因为被反复使用,才成为大脑中最熟悉的路径。对于大脑来说,启动这项程序几乎不会“耗费能量”。而这种”追求低耗能”看似‘聪明’,实则缺乏长远目光。更何况建立一套新的应对方式(如遇到矛盾坦诚沟通),需要跳动大量能量、意识投入其中,还需要反复练习,调控自己因此而波动的情绪。这条新路径的探索,仿佛”荒野求生”,开辟新路。远不比”本能”来得省事省力。
2、摒弃舒适圈的粘性
如果把‘懒惰成性’比作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惯性,那么‘舒适圈粘性’则可比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拆东墙补西墙行为。为什么一万个人会明知到抽烟有害,而难以戒烟?除了生理性成瘾之外,很多男士指出在心情烦闷、焦虑、压力山大时会大大增加吸烟频次,从而咳嗽、排痰也大大增加(不良反应)。这是因为他已经熟悉吸烟频次增多后的‘不良反应’。这是一种熟悉的痛苦。
同理,舒适圈粘性,其实并非是一种真正的舒适行为。而同样是一种“熟悉痛苦”的固守行为。明知遇到冲突会想逃避,但已经太熟悉这种逃避之后带来的“熟悉感受”了,逃了就能带来确定性。尽管知道逃避很糟,但也在一步步试探中熟知“它能有多糟糕”。另外,改变带来的好处或许是快乐、幸福。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出于TA们早已形成的固有认知,不仅快乐幸福的兑现是遥远、不确定的,不能保证会不会有一个好结果,便会激发出当事人的对于失败的恐惧,以及失败真正来临时产生的羞耻感(而非内疚感)。所以,哪怕是“旧有舒适区”中的痛苦,都会因为给TA带来确定性而坚守。
三、正视自己过去,积极疗愈创伤
启涵心理FDSP认为解决好童年心理创伤在中青年阶段大爆发的问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包容和内在个体的主动。
当前“儿童心理创伤”概念,正越来越为大家共识,国人以前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的状态,已经有了极大改善。如今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都发展十分迅速。心理创伤、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已经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扩散到大众视野中,并被大家广泛接受。加上互联网飞速发展,每个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越来越方便,这种心理学概念的普及、去神秘性的特点,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红利。
对于有童年创伤的个体,则必须要正视过去,积极疗愈。人确实倾向于依赖旧模式,直到被痛苦逼到墙角,不得不建立新方法、新模式,而要建立新方法、新模式,首先要破除旧模式,这就不得不去直面”童年创伤”,但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被改变,也就是说童年创伤没有办法物理消除,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体悟,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认知,这个过程是心理上一次浴火重生。作为个体,要敢于承认伤痛,不再逃避,练习自我关怀,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停止自我批判。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帮助你梳理童年经历,重建健康的心理模式。只有接纳过去、重建安全感、培养自我关怀能力,才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反应,恢复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朋友,生活或许有千般不值得,但你值得。值得你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为自己选择一种自由的姿态。哪怕只是苦中作乐,那也是你以柔克刚,对所谓命运最优雅的回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童教育漫话:child_cn】,更多科学儿童教育知识与您分享。独创FDSP儿童研究体系,专业FDSP儿童发展测评系统,帮助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精准掌握孩子的学能动态,确保孩子学习天赋、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健康发展。合作发展,欢迎咨询了解。启涵FDSP心理工作室团队期待与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