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写出如此共情平凡之人的诗句。或许大多数人,都在上小学背过这首《别董大》,然而对作者高适却依然陌生。我也是直到去年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才默默喜欢上这位不露锋芒、有智慧和谋略的诗人。
生在大唐,高适没有李白杜甫的少年成名之才,却通过一生的默默努力,终于在人生最后两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他的诗作也在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如岁月打磨的璞玉,一点点闪耀智慧的光芒。而这样的成就,不是侥幸、更不是巧合,而是他自身修炼、在一次次挫败中重新站起来的结果。
他的理想,宓子贱,“主政三年,弹琴而治,身不下公堂,就把单父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都不愿意犯罪,怕影响宓子贱的名声”,少年便立志于此,他一生写给宓子贱的作品众多,甚至在现存作品中堪称最多的。宓子贱是他的榜样,他也立下一生的愿景——永远愿意拯救割草砍柴的百姓,就算被处以烹煮的极刑也在所不辞。
这样的理想后来一直影响他的决策。在四十多岁终于踏上仕途,却因工作与理想背道而驰,不惜辞掉得来不易的官职,再次成为无业游民,磨砺自己蓄势待发……他的人生路上亦有三位榜样。
第一位,魏徵,一次次毫无保留直言进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佳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他身上高适获得源源不断的勇气。在实现理想的路上,勇气是燃料,为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位,郭振元,用智慧震慑吐蕃,稳住边境,让凉州人们过上安定、自给自足的生活。从他身上真正理解“责任”二字。身在其位,需挑起工作中的重担,迎难而上为百姓解决问题。很喜欢这句话“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把风景变成‘前景’,把崎岖变成‘奇迹’“。这大概是我看过的对责任的浪漫而担当的理解。
第三位,狄仁杰,不惧天子威严,智慧和勇气俱佳,一心为社稷,直言进谏,其中智慧的重要性,既能成事儿,又能保护自己。高适看到智慧的重要性,为后来评判永王之乱等系列政绩,起到深远影响。
我们都喜欢年少成名,但事实上靠天赋吃饭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平凡人,依靠的是努力而成功,就如高适的大器晚成,四十九岁正式出仕,六十四岁实现封侯的人生理想,六十五岁去世,千古流传成为后世的榜样。这让我想起褚时健74岁种橙、摩西奶奶76岁开始画画80岁办个人画展,其实真的不是我们不行,而是太少有人有耐心坚持理想、有耐心等到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