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东子女子图鉴》剧照
提起日本,最先跳入脑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新干线、东京塔、还是曾经啤酒花一样高速腾飞的繁荣经济?日本可以说是亚洲最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这些代表着现代与生产力的事物,构成了当下的日本。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无论在职场、家庭还是学校都等级森严、看重忠诚,职场流动率低、以“物哀”为核心的审美体系,在物质层面之下包裹着的日本的精神内核却又显得尤其传统。
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日本兼有着看似并不协调的现代与传统两个面向,其实这些特性都能在几百年前找到痕迹。现代日本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哈佛大学博士,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专家马里乌斯·詹森在著作《现代日本的缔造》中讨论了这个问题。
如果现代化是一盘国际棋局,日本是如何入局的?《现代日本的缔造》一书跨越四个世纪,以关原之战为起点,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带领我们走过江户、明治、大正、昭和与平成时代,精确捕捉其中的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详细地为我们重现了日本跌宕起伏的现代化之路。
除了宏大的叙事之外,书中还散落着不少鲜为人知但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原来这些历史真相和我们的想象并不一样。今天的文章就挑选了几个日本现代化道路中的有趣细节,打破你的固有常识,重新认识真实的日本。
日本是如何走向今天的?
几个真相颠覆你的常识
文 |马里乌斯·詹森
来源 |《现代日本的缔造》
天皇想出门转转都需要被批准?
早期的大多数社会,为了整齐有序、尊卑有别,都会把人分为不同群体。时至今日,无论在家庭中、学校中还是职场里,等级森严一直是日本社会给人们留下的鲜明印象。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德川时代,为了稳固统治,当权者为社会制定下的一套相当精细严格的身份地位标准,这种传统依然影响着今天的日本。
在当时,甚至连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都无法随心所欲自由地生活,前往自己住处附近的皇家园林都要获得批准。
谁才是真正封建社会真正的权威或统治者?并非天皇、贵族、武士、农民或者商人。权威是在别的地方。统治社会、蓄积权威的,是习俗、惯例和传统,
🍵
1586——1866年间一共有13位天皇,其中有两位是女性。直到19世纪末,男性才成为传承皇位的唯一人选。德川年间海内升平,比起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朝廷不仅收入大增,日子也过得舒服多了。但这种种改善之处仍维持在较小的范围;下文会再次提及,分给朝廷和贵族的领地不到15万石。
早年,很多天皇退位得比较早,因此朝廷所取得的收入常常还要供养隐退的天皇及其专属机构。此外,旁系的家族也需要给养。在男性过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其生计,一个常规的做法是将他们安置到16家与朝廷有关系的寺院(门迹)里当住持或僧人。皇室的女儿一般会嫁给那些位高权重的封建领主,留下来的则可以出家为尼。天皇事务都交由幕府在京都的代表——京都所司代——来负责;天皇的所有出行计划,哪怕是前往位于京都住处附近的皇家园林,都要取得所司代的准许。
《迷失东京》剧照
皇室成员在受过相应的训练后,都养成了温顺、保守的性格,在这样一套法则之下,一旦有人不安分,就会被要求以退位的方式,提前卸下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但即使真出现这样的人,也要经过仔细的准备、协商工作,还要得到江户方面的批准。
宫廷生活是围绕着180多种典礼仪式来展开的,从诗歌节到向神、佛两道神祇祈福的仪式,这些典礼的日程都有精确的计算。在对先例有了彻底的研究后,家康精心准备了数道法令,向朝廷、贵族发布,命令他们要专心于文化事业。在先例和严谨程度上,朝廷成了包括诗歌、花道、香道在内的整个日本文化的最大权威,并一直保持如此。
古代贵族也得当社畜,
半年都在通勤路上?
和中国古代类似,17世纪末的日本,也拥有不同地区远离权利中心的封建领主。德川政权为了控制各个封建领主,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这些措施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日本的面貌。其中最为特别的要数“参勤交代”制度。
德川政权要求各位封建领主每隔一年就前往江户城觐见将军一次,这个制度现在听起来好像并无不妥,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每位封建领主需要花费一年中的大量时间在通勤路上。不过,这样的制度也侧面推动了日本现代交通系统的发展。
🍵
德川政权建立的种种制度当中,最核心的当数这个——每隔一年,大名都要在将军的首都江户待上一年。这种被称为参勤交代的制度,对后来的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川家光出任第三代将军将这种制度正式确定为大名的义务。1635年他修订了《武家诸法度》明确规定:“如今决定,大名、小名要交替[交代]前往江户效劳。他们应当在每年夏天四月到江户参勤。”战争时期要求承担的军役,现在转变为和平时期的参勤。260名封建领主每隔一年就要前往江户城觐见将军。其中一些——不重要的谱代大名——可能每六个月参勤一次,实际上就是全职。
参勤交代制度的实施需要一个庞大的幕府机构来推进。大名往返江户原属于军事部队的行动,但到了后来,他们带动的人数可多达几千。武士守卫环绕在大名的身边保护着他,大名坐在轿子(称为“驾笼”,是一种封闭的肩舆)里,处于整个行列的核心位置。以大名的轿子为中心,越靠近的家臣,等级就越高、装扮就越华丽。
春季的几个月里,很多大名都在路上,沿路的设施和资源都得小心准备好,以免引发争夺;武士视主君的威望为自己名誉的延伸,一旦不同部队间发生争执,部队不得破坏公共安定。
于是,保证行程的准确和周密,就变得十分重要。使者在藩主的居城和将军的首都之间来来回回,以便确定启程出发的时间,报告平安返回的消息。最偏远的外样大名,其领地往往最为广阔,势力最为雄厚,他们出行的时候阵仗也是最大的。萨摩藩的藩主岛津氏从藩厅鹿儿岛城出发,要花50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江户,返程时同样需要50天。有些藩主可能会在途中走一段水路,今天我们在某些图片里看到的船队,可能就是熊本等藩的藩主率领的。
▌《会津藩主的参勤交代队列图》(局部)。整张图描绘了 241 人,实际的队伍大约600人左右。从若松到江户的距离约 260公里,这段路程需要步行六天五夜或七天六夜才能到达。会津若松市立会津图书馆收藏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轻易换工作?
择一事,善终身的匠人精神一直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缩影。即使是在现代日本职场,公司雇员的流动率和跳槽率也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准,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的年轻人较少轻易换工作。这种现象也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因。
17世纪末,商人阶层开始缓慢发展,我们熟悉的三井百货的前身,三井家成立。作为当地的大商家,三井发展出一套严密的组织结构,用以保证雇员的业务水平,一位最低级的雇员,起码需要接受几年的训练才能成为正式员工。
🍵
三井家成立于1673年,一开始是京都和江户的纺织品商店。十年后,它增加了货币兑换和借贷业务;1691年,大坂分店成立。那一年,三井“通过将军委任”(御用商人),有权将幕府的资金收据从大坂发往江户。政府财政代理人的这个角色,可以为自家带来优势,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资金可以转换为货物的形式,然后在江户这个消费中心出售,从中获利。随着家族利益日渐增长、活动越来越多,一个由分支家族的家主组成的理事会在京都成立。家主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将家族利益放在个人私心的前面。和武家的家主一样,三井家的每一代家主都被灌输了家族至上的观念,被教导要将自己视为财产的管家而非所有者。
像三井这样的大商家都会有一套结构化的官僚组织,尽可能确保雇员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然后才把职务交付给他。三井家的档案文件详细记载了职员的历史记录。和那些记录武士任职经历的名册一样,这些记录记载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从中体现了商家在职员培训上所耗费的心力。
举个例子,1810年14岁的市川中三郎来到三井家充当一名丁稚。他能来,是因为有他父母及几位担保人的担保,这些担保人提供了手写的说明,确保中三郎品性不赖并愿意承担他初期的花销。假如他在五六个月的试用期内没有犯错的话,他就能正式获得奉公人的身份,在随从中处于最低的等级(第114阶)。到18岁时,中三郎接受成人仪式元服礼,晋升到第91阶,在这个位置待了三年后,他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日语称为“平”)。中三郎有了这个身份后,等级开始慢慢地往上升,职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三郎在31岁时当上了役头,34岁当上了组头,37岁当上了支配(第8阶)。1839年,年届43的他成了亲,随后走上事业的巅峰;47岁的他当上了勘定名代(第4阶),最后,61岁的中三郎坐上了头把交椅,这时的他拥有决策权,手掌商店印章(日语称为“加判”)。此后他一直身居此要职,直到1865年 69 岁的他去世为止。终其一生,中三郎为这家商店工作了56年。
《迷失东京》剧照
向西方学习,竟然学错了国家?
十七世纪,荷兰发展的黄金时代,荷兰人来到日本,为日本带来新鲜的思想与武器。当时的日本人被荷兰的发达所震撼,并努力从荷兰人身上学习更多关系西方的知识,甚至还发展出了专门的“兰学”。“兰学”甚至一度成为了日本文化人小圈子内的潮流。
之后二百年,一直对外保持锁国的日本对之后世界的变化并不知晓,仍然认为荷兰代表着先进文化。直到十九世纪末,日本送出留学生去荷兰留学,他们才发现自己学错了语言,学错了国家,当时的荷兰早已被英法抛下,成为一个弱小的国家。
🍵
日本人努力从荷兰人身上学习更多的西方知识,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参与其中的有两类日本人。第一类是长崎的荷兰语译者,当地的翻译组织由四个家族把持,这几个家族之下有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家族世代从事翻译职业。每一家族都有初级译员,17世纪90年代坎普费对这类人员的人数做过估算,登记在册的可能有140人之多。
剧变是发生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承平已久的日本与西方战火连连的局势形成对比。其间,军事技术急剧地更新换代,日本人持有的武器已经过时,正如持有那些武器的阶级那样处于淘汰之列。欧美在思想、政治和经济方面经历变革,形成了参与式的政府,由公民士兵(citizen soldier)参政,而在日本,普通人对武士的活动没多少兴趣。
西方势力的排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德川时期刚开始的时候,荷兰即将成为欧洲巨头之一,其据点遍布全球各地,但到了19世纪的时候,荷兰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贸易国,只安安静静地操心自己的事务,跟德川时期的日本一样。19世纪60年代被派去荷兰留学的日本学生沮丧地总结道,他们学错了西方语言,学错了西方国家。
《龙马传》剧照
松木弘安,即后来的寺岛宗则,在1862年的信中说出了那些留学生的心声。“英、法两国的学者听到我们正在看荷兰的书籍时,都挑起了眉毛表示震惊,”他写道,“即便是荷兰人自己,读的书也是法语书或德语书……出了国界,就没有人知道荷兰。我必须如实说,这个国家弱小得令人吃惊。”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