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会战接近尾声,为何首长下令停止进攻,真是目光深远!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在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国民党又称“徐蚌会战“,是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之一,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
在战役接近尾声时,残敌已经没有抵抗之力,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摆在了华东野战军首长的桌上,“停止进攻!”当胜利迫在眉睫时,为何如此难道是穷寇莫追,竟命令“停止攻击”?有什么隐藏的?在辽西会战取得大胜,淮海战场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中央军委的眼睛瞄向了盘踞华北的傅作义。
此时,在华北国民党拥兵50万余,沿北京到沈阳与河北的铁路,分驻在东起滦县、西迄张家口的500多公里狭长地带,摆出一个由东向西的长条阵型。不得不说,在华北的这50万军队,是国民党仅有的唯一,机动使用的兵力了。
孤立无缓的傅作义只能据守平津,在南北失去依托又后援,两面受到解放军夹击的情况下,国民党在华北的守军已是士气低落,军心不稳,随时都有逃掉的可能。
面对随时可能逃跑的数十万军队,解放军反而比较焦急。这相当于放虎归山有何区别,解放军要的是解放,而不是单单的战场胜利,面对逃兵可能造成的影响,只能一个不落地解决掉,才能加速全国国民党和国民党政权的瓦解,加速中国的解放进程。
接下来,再说说当时国民党高层和傅作义对形势的判断,他们认为“辽西会战已经结束,东北野战军就不会立即进关,还有海军要用,华北驻军依旧可进可退,如果失败还可以依靠海军向南撤退。”
根据这些战略判断,他们做出了安排。“傅作义的军队仍然坚守平津,以阻挡和遏制南下的人民解放军,争取巩固长江防线的时间。”国民党军队没有及时撤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傅作义不愿撤南,因为他一旦离开绥远的“老家”就没了,基于此只想死守。
傅作义如此作为,那是解放军领导最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做出针对此的一系列部署:
首先,东北野战军急于以最快的速度以隐蔽的方式进入关。进攻唐山、塘沽、天津三处,目的是掐断敌人的海上逃跑通道。
第二;命令杨成武两兄弟以两团之力,速围张家口和新保安,作战方针以吸引国军注意力为主,以避免东北野战军入关行动暴露。
第三,华中野战军被命令暂停对淮海战场的进攻,让傅作义有了一丝错觉,坚定了坚守华北的错误思想。这一系列战略动机,是把傅作义留在华北,目的是在华北就地解决50万国民党军队,真是天衣无缝!
然后,人民解放军包围张家口,新宝,南口等地后,采用基本原则是围绕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待时机成熟一举拿下。此战略强调,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不然会让国民党军南口以东驻军,狠下决心逃跑。不单如此,因为东北野战军尚未彻底掐断敌人的海上退路,如果此时发起进攻,“瓮中捉鳖”的战略就会白费。
那么现在,你们可能已经完全了解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主要目的不是张家口和新保安,更不是北平,而是天津和塘沽并以此切断退路,唯一担心的就是敌人会从海里逃走。
以“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完全体现出淮海战场对国民党残敌的战略攻势。环环相扣步步衔接,体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格局!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国民党一败再败,当日国民党派人抵北平劝傅作义率部南撤。可惜,一切已太迟了,唯一能逃跑的海上之路,已被解放军彻底截断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