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这是一则古老的正能量故事,曾经出现在小学课本中,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少年,名叫匡衡,生于贫苦之家,家境寒酸。然而,他对读书的热爱却超越了物质的匮乏,昼夜不分地投入到阅读中。由于家里贫困,他无法购买蜡烛来照明,晚上无法读书。有一天,他发现隔壁家夜晚灯火通明,于是匡衡心生一计,他在家里对着邻居的墙壁凿了一个小洞,让隔壁家的光透过洞隙照到他家,通过这窃取来的光,匡衡终于可以在夜晚自由地阅读了。当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孩子读书也太拼了吧!而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夜晚有电灯照明,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呢?这正是凿壁偷光故事所要传达的寓意。然而,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我们并不知道这位努力读书的匡衡之后如何,他是否取得了功名富贵,还是过上了平凡的百姓生活。那么,匡衡的故事最终发展成了怎样呢?
凿壁偷光的故事并非传说,史书中确实有关于匡衡的记载。他生于西汉时期,小时候家境贫困,但他对读书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刻苦攻读。然而,当时并没有科举制度,也不存在功名成就的说法。但是,匡衡后来还是走上了官途。他进入官场的契机主要得益于太子刘奭。正因为匡衡对《诗经》的深刻理解,他在民间声名鹊起,受到百姓的尊敬。太子刘奭正是看中了匡衡的这一点,因此将他引入宫廷。随着刘奭成为汉元帝,匡衡的仕途也是一片光明。刘奭非常喜欢《诗经》,经常将匡衡召入御书房,两人畅谈《诗经》中的奥妙。匡衡也因此得到了太子的信任,官位一路攀升,最终成为丞相,位居人臣之首。
然而,匡衡上位后,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的行为不检点,受到了批评。有人向汉元帝举报,但由于汉元帝对匡衡的信任,很多事情都被搁置了。然而,匡衡的不争气之处在于他的儿子匡昌。匡昌凭借父亲的势力在外胡作非为,最终因酒后杀人被监禁。为了救匡昌,他的朋友们甚至打算劫狱。然而,计划未能成功,事情败露,匡衡也因此失势。入狱后,匡衡的旧账被翻出,有人举报他在被封为安乐侯时,侵占了310000亩的土地。而由于他的贪婪,他竟然通过错误使用地图,额外侵占了40000亩。最终,匡衡因“专地盗土”罪名被判刑,被贬为普通百姓。
这个寒门少年,以其刻苦攻读的品质赢得了机会,但最终因为贪欲失德,一切功名都付诸东流。匡衡的故事教训我们,贪心虽是人类本能,但过于贪婪是危险的。只有适度控制欲望,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匡衡的一生,从寒门到宰相,再到平民,彰显了人生的沧桑变幻,也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