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中,“县城”一词频繁出现,从短视频到音乐,再到影视剧,县城成为了一个充满情感号召力的热点。
抖音上,某博主的团队拍摄的“县城文学摄影”风格照片迅速走红。这些照片以90年代风格的建筑为背景,主角多为表情迷惘的少女,配以毛不易《一程山路》中的歌词“走不出,看不破”,以及充满无奈和忧伤情绪的文案,迅速引发了大量关注和共鸣,流量达到了数亿级。
“河南说唱之神”张方钊的《工厂》MV在B站上线的时候,因为表达了县城青年对家乡的复杂情感,既有认命又刚毅的态度,也有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三天内播放量直逼200万,被网友称为“小镇青年的哭墙”。
《春色寄情人》、《我的阿勒泰》和《云边有个小卖部》等作品中,涉及了一些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小城后的生活故事。这些影视剧中的县城形象各异,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性关怀。
为何年轻人突然开始追求“县城感”?
县城的共情与代入
县城之所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与其背后的情感共鸣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指出,中国的大部分人与广义上的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尽管许多人已经离开了县城,但他们的户籍、生活、社交圈等仍然与县城紧密相连。
县城作为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既有着小城市的便捷和现代化,又保留着乡村社会的温情和淳朴。这种双重性让县城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年轻人在城市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县城的稳固感和烟火气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此外,县城还承载着年轻一代的乡愁情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中的县城形象,寻找自己记忆中的那片土地和那段时光。这种回望和怀旧,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寄托。
县城故事的“魅像”
人类学家任柯安在山东邹平的田野调查中,观察到了县城生活的多重质感。他用“重组”来形容县城的变化,空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人的困境与欲望在县城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混杂而迷人的面貌。
从90年代到2010年前后,邹平的消费图景经历了时空压缩般的飞跃。商店、购物中心和商业拱廊等公共空间的出现,为县城居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梦想。同时,县城也保留了乡村社会的许多特色,如熟人社会、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活方式等。
任柯安指出,县城的混杂感和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在县城里,人们既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痕迹,又能感受到乡村的温情和淳朴。这种双重性让县城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感和生命力的地方。
现实与想象的交织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中的县城形象往往是对现实的加工和美化。真实的县城生活可能并不像影视作品和短视频中展现得那么美好。年轻人在追求“县城感”的同时,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和了解真实的县城生活。
通过采访和研究,我们发现年轻人对县城的追求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需求。他们既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又怀念乡村的宁静和淳朴。县城作为连接二者的纽带,成为了他们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理解真实的县城生活,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框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追求“县城感”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