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以通过读书扩展认知边界,却不一定能建构思想的大厦。那么如何建构思想的大厦呢?
人的认知有一定的规律,总是在不断认识新事物,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些经验,也会根据经验来判断新事物。孩子小的时候会认识周围的世界,但并不能完全认识。在没有走出家门之前,他们认为自己的世界就是家庭这么大。当他们走出家门之后,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广大,就会认为世界只是自己能走到的范围。当他们看到大海的时候,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么大,并不一定是自己能够想象的。认知也是如此,他们会认识到身边的父母、亲戚、朋友,会认识身边的一草一木,认识家里的饭碗、筷子、桌子、椅子,知道如何办成一些事情。但这样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入学校学习,通过书本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应付考试。但这样还不足以适应社会,需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还要努力工作才能挣钱养活自己。这样的学习只是一种为了生存的学习,而不是建构思想的大厦。在人格独立之前,孩子始终是孩子,不能变成成人,也不具备高深的思想。即便是一些成人,在没有人格独立的时候,也不具备高深的思想,就更别提建构思想的大厦了。
一般人只是庸庸碌碌地活着,虽然具备一定的人格和理想,但不一定具备高深的思想,也不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好的影响。自己都顾不过来了,就不会顾及别人,当自己顾得过来的时候,就会满足于享乐,也不一定能带着别人一起努力奋斗,不一定带着别人一起致富。物质财产的富裕并不是真正的富裕,真正的富裕是精神的富裕,是能够建构思想的大厦。虽然社会物质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在思想方面却乏善可陈,很多敢说真话的思想家不说话了,很多敢写的作家不声不响了。社会上的言论都是有利于权贵的言论,有利于资本运作的言论,甚至是被资本炮制出来的,而不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思想家或作家说出来的。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能敢说真话的思想家或作家们都感觉“穷”了吧,才会“独善其身”,而不会“兼济天下”了。
他们在建构自己思想的大厦却不能把这种大厦反映出来,也不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建构现实的乌托邦。很多学者认为要建立精神的乌托邦,也就是构建思想的大厦,自己徜徉其中,而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倘若人人都建立了精神的乌托邦,那么人们就会获得精神的解放。只是,建构精神乌托邦需要一定的思维建构能力,也需要博学的知识和文化,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一般人大多被俗事牵绊,起码要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在长期奋斗过程中会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生而为人到底要干些什么,甚至失去了理想,变成了庸庸碌碌的机器人。资本需要人们变成机器人,哪怕人们没有任何思想,也是被提倡的。因为人们只知道干活拿工资而不会拥有自己的思想,看不到阶级差距,也看不到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当然就会老老实实为资本增值做贡献了。倘若工人们形成工会,整天嚷着涨工资,不涨工资就要罢工,资本家们就要头疼了。
除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应该建构思想的大厦。毕竟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需要不断读书,不断与高人交流,与正常人交流,才可以逐渐扩大认知边界,变得博学起来。但仅仅博学还不能建构思想的大厦,需要把知识归纳、整理、分析,条分缕析,分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才可以建构思想大厦的根基。倘若人们只是每天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推送,等于接受了碎片化的信息,虽然也有一些整理和分析,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很容易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其实只是接受了互联网按照人们兴趣推送的信息,却走向了偏激化的认知道路。要想建构思想的大厦,就要打开认知系统,不断接收新鲜信息,而且要把信息整理出来,弄成系统化的知识,化为己有,才可以为思想的大厦添砖加瓦。
人工智能的认知和人类的认知相仿,或者说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认知系统,不断扩大认知边界,建构自己的“思想”系统。人工智能会不断收集人们的上网信息,给人们做兴趣分类,根据每一个人的兴趣推送一些信息,让人们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不仅如此,而且人工智能会根据人们的上网行为进行分析,分析每一个人的兴趣喜好,并且不断丰富每一个人的信息,最终对每一个人做出精准的分析,从而做精准的信息推送,把人们引向商业消费。在这种信息灌输之下,很多人逐渐迷失了自我,并不知道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人们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根本不成系统,也不能建成思想的大厦。人们要多读书,多独立思考,而不要多接触互联网,以免被归类,被推送信息,被玩弄。但人们要学人工智能的分析,不断收集信息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系统,不断建构思想的大厦。
随着人们认知限度的扩大,接收信息越来越多,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就可以建构自己思想的大厦了。如果一个人建成了自己思想的大厦,那么这个人就等同于圣人,即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仍然自得其乐,徜徉在思想的大厦里,会暂时忘掉身边的困苦条件,忘掉各种不快,变得积极而又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