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局势日益紧张,尤其是在择绕桥一带,印军的挑衅愈发频繁。择绕桥横跨克节朗河谷,连接了中国和印度边境,位置可重要了!所以我军士兵就在桥东边修了个大营地,在桥西边放了个小哨所,时刻盯着印度兵的一举一动。
然而,由于军令规定,我军不能打第一枪,即便印军屡次挑衅,我军仍然不得不忍耐。面对这种局面,战士们如何在不违反军规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呢?我军战士想出1个妙招,印军果然上当。
当时,择绕桥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印军的岗哨距离我军前哨仅数米之遥,并且他们利用地势优势频繁袭扰。我军战士吴元明、沈定湖和王确云三人负责驻守桥西的警戒哨。
印军的挑衅并非是虚张声势,曾经多次造成我军伤亡,吴元明的几位战友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壮烈牺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倒在敌人的枪下,仇恨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战士们心中。然而,他们却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打第一枪”的命令。
每一次站岗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敌人挑衅时,甚至故意靠近我军哨兵,进行谩骂和侮辱,有时还会动手攻击。尽管内心充满愤怒,吴元明始终保持冷静,因为他深知,敌人正试图激怒他们,迫使他们先开火。然而,吴元明并没有被动等待,他决定主动出击,用智慧去应对敌人的阴谋。
一天,情报传来,印军可能会在夜间发动偷袭。吴元明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次机会。他立刻召集沈定湖和王确云,商量应对策略。
他告诉两位战友:“今晚我们不能像平常一样换岗,要准备两个草人,穿上我们的军装,替我们站岗,而我们则躲在附近隐蔽。”
两位战士顿时明白了班长的用意。吴元明的计划是,如果印军果然发起攻击,他们看到的是草人而非真实的哨兵。这样一来,敌人开枪打的是草人,我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还击,既不违反军规,又能趁机打击敌人。
夜晚来临,四周静悄悄的,仿佛一切如常。三人按照计划,悄无声息地将草人放在哨位上,而自己则隐蔽在不远处,紧盯着四周的动静。
果不其然,深夜时分,敌人的脚步声逐渐逼近。虽然他们刻意压低声音,但在寂静的夜里,细心听依然能捕捉到动静。吴元明示意战友保持警惕。
当敌人靠近时,他们很快发现了“站岗”的草人,毫不犹豫地举起枪,朝“哨兵”开火。吴元明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下令还击,三人同时开枪,敌人的惨叫声随即传来。
印军显然没有料到会遭到反击,一片混乱中,他们慌忙扔出几枚手榴弹。然而,由于距离过远,手榴弹并未造成威胁,反而引爆了岗哨上的草人,敌人误以为是我军哨兵中弹后倒下。
在这一瞬间,吴元明明白,敌人已经完全上当。他决定不急于追击,而是静待敌人露出更多破绽。果然,印军为了确认岗哨的情况,开始逐步靠近。
这时,吴元明下令再度开火,几名印军士兵应声倒地。剩余的敌军慌忙逃窜,朝着我军所在的方向投掷手榴弹,并请求地堡内的火力支援。
就在敌军准备发起反攻时,吴元明注意到,印军的手榴弹操作并不熟练,常常扔出去后还有几秒钟才会爆炸。这给了吴元明和战友反击的机会,他们将印军扔来的手榴弹捡起后反扔回去,炸得敌军措手不及。
接连几次,印军的攻击毫无成效,甚至连手榴弹都被用光了。情急之下,敌人竟开始用木棍和石头进行攻击,这让吴元明更加确认,敌人的目的是夺取主阵地。
印军的炮火很快覆盖了桥西阵地,爆炸声震耳欲聋,三人只能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就在此时,敌人开始使用长竹竿,将绑着炸药包的竹竿推向桥体,企图炸毁桥梁。危急关头,王确云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将炸药包压在身下,用手迅速拔掉了导火索,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次巧妙的反击,不仅挫败了印军的偷袭计划,也大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在随后的几天里,印军不再敢轻易靠近择绕桥。我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气,粉碎了敌军的偷袭计划,成功地守住了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