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拜师康有为始末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是12岁“进学”,17岁“中举”(都是虚龄)的神童。他在考中举人时,竟被颇享时誉的主考官李端棻看中了,乃把他的堂妹许配给启超为妻。这不用说是当时传遍华南的师徒佳话。
但是,梁启超是聪明的,他知道他这位新科举人,成名天下知的梁才子,肚子里除掉一些“帖括”之外,究竟有多少“学问”。因此,他在久仰康有为盛名之后,尤其是康氏搞第一封“上皇帝书”(1888年)回来之后,便亲自投拜门下,做了康有为的第一号大门徒了。
梁之谒康,是在他“己丑中举”(康于同科落第)后一年,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康有为时年33岁,梁启超18岁。
据梁启超回忆说,他自己那时是“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见梁氏《三十自述》)可是词章训诂康氏则斥之为“数百年无用旧学”。
这对师徒初见时自辰(上午8时)至戌(下午7时)一日之谈,梁启超觉得简直是“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直至“竟夕不能寐”。
从此,梁举人就尽弃所学,去向康秀才从头学起了。
康秀才自得此高徒,不觉信心大增。翌年(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康氏在诸高足簇拥之下,乃移居广州“长兴里”,正式挂牌讲学,这就是后来哄传海内的“万木草堂”了。
读史者皆知道“万木草堂”是后来康、梁变法理论的温床;是戊戌变法的干部养成所。但是康有为大师究竟在这所“堂”里,讲了些什么学问和理论呢?这儿倒稍有厘清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