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战役(1950年10月25日爆发)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作战,美国人在娇纵轻敌的情况下遭遇失利,其第一骑兵师和韩国第一师、第六师在10天的战斗中分别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韩国人更是失去了统一半岛的绝佳机会,那么在当时的韩国人眼中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云山战役失利的呢?
时任韩军第一师师长的白善烨(此时其实已经荣升军长,但韩军高层考虑到局势需要,在云山战役期间又重新任命他为第一师师长),曾经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对云山失败进行了分析。
第一:联军胜利在望对中国人入朝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知道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在战争之初以美国、韩国为主的联军节节败退,曾一度被人民军南下的气势压缩在釜山附近,直到9月15日联军在仁川登陆才一举扭转战局,然后步步北进顺利抵达鸭绿江沿线。
因此白善烨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此时的联军胜利在望,部队正处于一种“士气过剩”的状态下,“就像是跑得越快的人就越容易被小石头绊倒,”这种胜利近在咫尺的状态让部队冲昏了头脑。
即便情报部门和媒体多次提醒和报道中国人在南满边境有大军集结的消息,人数据说已经达到30万,但这依旧丝毫没有影响联合国军和韩军北进的赛跑速度,大家都一马当先希望自己的部队能是第一支到达鸭绿江摘取胜利果实的部队,以至于对中国人是否进入到半岛根本就不在意。(当时的韩国人依然对我国东北称为“满洲,”尤其是白善烨这种在东北读过日军院校并加入过日军部队的原日本韩国籍军人)
第二:对中国人的作战方式和战斗意志了解太少
于联军失利于云山的第二点,白善烨将军总结到是因为联军对中国人不了解,完全低估了当时中国部队的作战能力。
回忆录中这样说道:中国志愿军是一支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内战的部队,在战场上得到过充分的历练,部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技巧。而联军对中国人的低估使自身身处险境却浑然不知,依旧快速地向北推进,完全忽视了中国人能征善战的可能性。
相反,中国部队对我们的情况了解得却非常清楚,哪支部队在哪里出现,人数多少,薄弱环节在何处,他们都了如指掌。
在云山战役结束以后的11月20日,白善烨在战场上得到了一本名为《云山战斗经验基本总结》的小册子,这是韩军士兵在战场上捡到的。
这个小册子是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将军编写的,其中写到了美国人和韩国人战斗的特点,小册子的内容让白善烨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所以他写到联军对中国部队一无所知,而中国人对美军和韩军的作战能力,在经过云山战斗后了如指掌的语言。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小册子里写到了韩军战斗力弱、缺乏训练,火力和战斗力不及美军的1/3,不知道作为韩军师长的白善烨在看到这些话后会作何感想!
第三:美国人的目中无人和独断专行给联军带来了重大损失
当时的联合国军中美国人是老大,也拥有着韩军指挥权。因此在战场上韩国人是要听命于麦克阿瑟指挥的。但白善烨提到迈克阿瑟将军面对局势独断专行、目中无人,最终让联军和韩国部队遭遇损失,随着整支部队的撤退,近在咫尺的胜利最终成为泡影。
可以说云山之战中志愿军的出其不意的确让联军措手不及,也证明了手中低劣的武器如果合理运用,是可以打退联军的技术优势的。
同时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也给了我们另一种审视战争的视角,虽然当时韩国与我国敌对,他们的战斗力也的确不高。但作为一师之长,同时也是中国通的白善烨对我军和联军的评价也的确很客观,这种客观在不加任何“颜色调料”的情况下,也让人感叹万千。
尤其是那句:“中国志愿军是一支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内战的部队,在战场上得到过充分的历练,部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技巧。”
这句话的确是当时的事实,志愿军官兵的确在国内战场上久经战阵、经验丰富,他并没有因为中国是敌人而对其有任何丑化,这一点很让人感叹。
其实一个真正的军人对待对手的评价就应该是客观的,哪怕你的敌人比你要强大,而不是像我们对待日军那样,对其描绘成丑陋的、矮小的、没有战斗力的。很多电视剧将其描述成小丑的样子,这无法展现客观的历史,反而让很多人觉得打日本人就像玩游戏一样简单,这种对日军的丑化更是在丑化自己。因此韩国人对志愿军客观性的描述,让人真的很惊讶,那么对于韩军师长对云山失利的总结,你认可吗?
70年前中韩首战,韩国人就打倒了中国部队的师部门口?网友:好险
当韩国人第一次看到中国志愿军时是什么反应?4个字足以形容……
70年在朝鲜,美国有过哪些误判?面对中国人时他们犯了最大的错误
上一篇:假如国庆节 交警都放假……